1
又到惊蛰,天气回暖,城里到处都是盛开的红叶李花,一树一树的繁华。
惊蛰又名“启蛰”,因避汉景帝刘启的讳改为“惊蛰”。元代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道:“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的雷声,惊醒了蛰伏一冬的小虫子,为大自然注入了新的活力。
说到虫子,想起去年秋天,有一次我坐在办公桌前备课,忽遇一只七星瓢虫造访。不知它是从哪里旅行到此的,我把它轻轻赶到书封面的一朵花上,结果它无意停留,继续旅行去了。今日惊蛰,不知道那只旅行的虫子醒来了没有?又会在哪里醒来呢?我这里还有它的两张旅行照。
2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昨日和友人去山中,已见桃花始盛开。每年春天第一次见到桃花,总是犹如初见般欣喜。桃花开了,接下来,又会迎来黄鹂鸣唱,布谷催耕。
课前,问学生知不知道今天什么节气。有学生大声说:“惊春!”我疑惑地问他们:“还有这个节气呀?”他们尴尬地笑了。他们哪关心什么节气,一定只是囫囵吞枣地背得:“春雨惊春清谷天”吧。
惊蛰这么美的节气,是我们美好的传统文化,不知道不了解多遗憾啊!
于是,我给他们介绍惊蛰的来历。当我说到惊蛰的一声惊雷惊醒了蛰伏的小虫子时,他们听到“惊雷”这个词就诡异地笑起来,还说什么“惊雷这通天修为……”
我再次疑惑地看着他们。他们说“惊雷”是首喊麦歌,抖音上很火的。原来如此,难怪我不知,我手机上连抖音都没有。
他们不知道惊蛰,正如我不知道《惊雷》。
3
讲惊蛰一候桃始华时,我给他们看了昨日我在凤凰山拍的一张桃花图,他们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惊一乍地说:“哇,像画!”,又说:“我以为是网图!”
当我说到三候“布谷催耕”时,教室里立刻传来“布谷”、“布谷”的声音,声音在阳光照耀进来的教室里跳跃,仿佛是教室里飞来了几只布谷鸟。
最后给他们介绍唐代诗人刘方平的这首惊蛰诗《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的意思为: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南斗,不知不觉已经横斜。今夜十分意外,感觉初春暖意,一声清脆的虫鸣透入绿色窗纱。
诗中的惊蛰日,月光如水,斗转星移,暖意初开,虫声清脆,诗人心中一片宁静、温暖、闲适、愉悦,有如春天。
你若感受到了,春天便是真的来了。
4
惊蛰起,春天将一点一点地晕染开来、铺排开来,从柳枝上的嫩芽,到一树一树的花开,再到春风浩荡,千里莺啼绿映红。
惊蛰日,小虫子都醒来了,我们蛰伏了一冬的心也该醒来了吧!古人为了不负春光,需秉烛夜游,我们为了不负春光,也须奋力进取。这也是我讲惊蛰的另一层用意。
让我们的心也随春天一样泛起绿意,让我们的生命也如春天这一树一树的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