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有大有小,小的细如牛毛,细到甚至是要不要喝一瓶可乐。
这些事情似乎无关痛痒,但是每一件事情,都反应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一个被称作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东西。很小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就教育我们,做人要有正确的三观,以前一直不理解,三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最近看了一个答主的观点,让我开悟了,原来,往大里说,三观是我们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的意义的看法,往小处说,其实它们就是我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取向和态度。
工作之余,拿出手机看一看,瞅瞅股票,看看新闻,不失为一种调剂。一次一次,养成了习惯。突破了第一次之后,这些行为每重复一次,我们对这些行为的排斥就减弱一分。直到后来,不再排斥。
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但细思极恐。是什么让我们对这些我们原本排斥的行为放松了警惕,直至养成了习惯?
这位答主研究的是心理学,很快他意识到自己的态度的转变的原因:当人们的行为与态度产生矛盾时,可以通过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来缓解认知失调引起的不适。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通过酸葡萄机制来安慰自己那样。
通过这个事情,我领悟到了生活中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的意义:每一次选择,每一个态度,背后代表着我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我要做好每一次微选择,不能对丧失自己原则的事情让步。对诱惑的每一次拒绝,都是在捍卫我的价值观。
联想到今天老家电话里面,长辈说的自己对新冠感染的认知,觉得早阳早好,省得过年时阳了麻烦。我尊重长辈们的体验,因为他们实实在在已经经历过了这个病毒。但是我仍然会保持谨慎,我对病毒有我的了解,有我的认知。我相信科学,热爱家人,怀有希望。在没有新的外因出现的情况下,继续坚持严防死守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也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好好生活,不做巨婴,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世界,不依赖谁,这就是我们对这个社会最大的最基本的贡献,在此之上,才有资格谈别的。如果做不到,那对不起,可能我们已经在给大家拖后腿了。这个后腿,是认知上的,舆论上的,更是价值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