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远方,身苟当下。苟且于当下却又能够让内心不同,向着远方。这不就是我们学校教育中经常要求学生的胸怀世界,志在远方,而又能够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吗。
建立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儒家思维思想,与社会管理政治结合之后,即倡导着被管理者要养成耕读思维,然后人生有为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远方,在这里就不只是一种由近及远的想像,而是一种从下而上的升腾,有着治国平天下的俯瞰。唐朝时的皇帝,站在天未亮时城楼上,看到长安街上流火川行提着灯笼赶考的青年学子从脚下城门穿过时,他不禁感叹道:天下英才,皆入我彀中。皇帝的感觉是对的,他自己成了无数热血青春的人们,向往的远方。
在漫长的时代里,在浩瀚的历史中,很多人向往的远方,可能真的就是一个人。
100多年前,很多人都有意识到了,向往一个人而视为远方的想法和思维应该改变了。但是当然,这样的改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至少当时有很多人,从一个人的地方走出去,再走出去,走到更远的远方去。
100多年前,更远的远方的人,已经提出来的“他人即地狱。”

以致很多国人不断地向远方更远方去寻找一个人,寻找某一个人的时候,却发现远方及远方的人早已共同定义了人的概念,人即是所有动物中最恶的,最卑劣的,最自私的动物。所谓的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所谓的那些声名远播的人,所谓的那些人上人,其实都是可以被重新加定义的。一个人真正的远方,原来就是自己。
自己即真正的远方,这样的定义如果能够被人们更加广泛接受之后,那么学校的教育会必然地发生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