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星期一 ;天气:阴
早晨:5点起床;5-6点,修改小说1小时,觉得无从下手;打卡、早饭等庶务1小时;早饭后安排1小时走步时间听蒙曼讲红楼梦,听了几集,觉得不如吉劭居讲的好。准备下一步再听一遍吉劭居的红楼梦讲读。
上午:9点,在家做事;看完《悉达多》。
因倪匡去世,在群里引发写作的天才与选择问题,我也甚有启发,发言不少,记录于此:
我以前说过,我从小就有一个写作的梦想,为什么一直没有做呢?因为写作是一个投入很大的事业,而且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所以我就去做那些容易做的事情、容易看到结果的事情了,自考、考研、考博,等等。这些事情做完了,我没有理由了,直面自己的理想。年近50,还是从零开始。做不做呢?当然要做。
倪匡说,写作靠天分,有天分自然写出来,没有天赋,也就罢了。这是令大家很崩溃的结论。问题是,如何知道自己该不该写作?选择写作的路,就是甘愿接受甄别与淘汰。从事作家这个努力,有点像新教的因信称义的那个原理。新教的原则:你不知道你是不是预定得救的那个人。所以你要奋发努力,最后用结果证明你是得救的那个人。我觉得作家也是:不要问你是不是有天分的那个人。一路写下去证明。
前几日停止写作,就有点浮躁。为什么浮躁呢?就是想到我这个年龄,很多人已经是教授了,很多人已经是成名作家了。而我还没有成绩。想到这个,难道不有些惶惑吗?但惶惑有什么用呢?只能认真干事。往后余生能干多少是多少吧,能干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
结论:所以往后余生,不问前程,就是写、写、写。因为现在我无论在职业写作中还是业余写作中,只有一个问题:还没有奉献给这个世界有价值的文字。
我经常在想当年的一个想法:我高考没考好,当时要不要复读,那时候就觉得我年龄太大了,不能复读,现在想想,就算再复读两年也还是个小孩嘛!我30岁的时候考到北京的读研,也觉得自己太老了点,不敢以年轻人自居。现在想想,那时候多年轻啊,应该干更多的事的!明年我就50了,是不是老到不该干什么事儿、混吃等死了?或许十年之后,又会为自己不努力,或者觉得自己太老而后悔。所以任何年龄段都不要给自己设限了。现在的我,实际上觉得状态比我40岁时候好,比20岁时更好,和30岁差不多。
下午:做核酸、买口腔溃疡药。再读《悉达多》。
晚上:写完读《悉达多》的体会;但只够勉强应付一篇“读毛年谱”摘录。
【微习惯】
早起事务:报平安、日更打卡。
每日运动:早饭后公园走步1小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