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买的书,近几日才想着要翻来看看,而购买的原因,是因为它的书名《人生不过如此》,当时非常好奇林语堂先生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这个书名更显得应景了。它是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集,用词既有现代文的平实,又有古文的精准,加上作者幽默的性格,可读性很强。目前虽然只读了第一章节,许多观点和陈述的事实却让我时而感慨,也许人生的真相不管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统一性。
光看序和第一章节“我生之初尚无为”,就能感受到林语堂先生的跳脱,生性烂漫。作为深入研究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学者以及语言大师,他可以深入浅出地在哲学层面上剖析中西文化的异同。同时在细微处入手,时常讲一些自己的小习惯和小心理,让我觉得非常有借鉴意义。
比如这些天,在我常常感到生活无趣的时候,看到这一段:“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终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达观的人。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松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这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一个人只有具着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作为在中国哲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也许我们有时也该像中国的哲人那般“做一个睁着一只眼睛做梦的人,既可以在生活中加入梦境,又保留充分的现实感去走完人生的路”。
关于读书,他引用了一篇以前收录在他办的杂志里面的文章,说是因为作者的习惯与他太相像,忍不住在这篇文章后面写了一篇长论。那篇文章,简而言之就是作者喜欢把书到处放,美其名曰“自然的方法”,并写了一席话来论述这样放的好处。我读完已然觉得文人大抵都是自我的,这样也能自信地写出来,不过同时我也觉得很喜悦,给我平时不爱整理又找到了借口。而林语堂写在后面的长论,更是令我叹服不已,文人讲起逻辑来,也比一般人语言优美许多。
顺带吐槽一下当时附庸风雅的风气:“我知道阅读是一件高尚的事情,但是已经变成了一件俗陋不堪而且商业化的事情。收集书籍也曾是一件高尚的娱乐,但是自从暴发户出现以后,现在的情况也随之惨变。这些人藏着各个作家的整套书籍,装潢美丽整齐,摆在玻璃架上,用以在他们的朋友面前炫耀。但是当我看到他们的书架的时候,里边从来没有一点空隙或书本的误排,这表明他们从来不去动那些书籍。其中也没有书皮扯下来的书籍,没有手纹的印子或偶然掉下来的烟灰,没有用蓝色铅笔画下来的记号。没有枫树的叶子在书中夹着。而所有的只是没有割开的连页。”
这段着实让人忍俊不禁,并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试图与文人为伍或以文人标榜自己的人现在也不在少数,商业化的行为更是盛行。不过不论是以哪种方式去读书,真正读进去多少都是好的,形式化的东西就大可不必了,对于读书,我们可能需要少点“仪式感”。
“我生之初尚无为”,为什么这个篇章要起这样的标题,我着实思考了很久,好像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就在不远处,最终我终于将它抓住了。作者回到生命的最本源去讨论,得出万事万物都要遵循自然。在生命的最初,我们始终都处于天性中,后天却因为生活的种种影响变得越来越“唯物“了。“无为而为”,是道家思想的基本论点,是我们一生都要追求的境界。想要快乐人生,首先就要学会遵循自然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