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镜小书生 第36天/365
有人挖井,挖出来一个兽形的东西,这是什么呢?去问孔夫子呀!
有人见了孔夫子便问:“国家收税收来的钱,总是不够支出的,怎么办?”
有人问:“孔老师!人在死了以后,究竟到哪里去了?”
有人问:“老师!我想办个农场,您指导指导吧!”
有人答:“我很奇怪,春秋时代的人,为什么每一件事情都要去问孔子呢?”
“是呀!的确有点奇怪!”
不奇怪,他们什么都去问孔子,他们认为孔子学问很大,孔子说出来的话可靠。这叫作服从权威。他有权,他有威,别人不能不听他的话,这个权威,不是政治力量,这是知识学问的力量,学问愈大,力量愈大,所以有人说一分知识,一分权力。
权威既然有这种力量,所以写论说文的人,常常把权威抬出来,用权威的话去说服别人。我们常常在人家的文章里面看见:孔子怎么说,耶稣怎么说,苏格拉底怎么说,王阳明怎么说。
引用有力量的人说过的话,就是类似于用孔夫子话,引用权威,强化当下表达力量。
而不能引用错了权威。如果性感明星说,人类马上可以到火星去探险,这话算不得数。如果烟草大王说,吸香烟不会得肺癌,这话靠不住。造房子要听建筑师的话,治病要听医生的话,不要因为他是名人,就拿他的话当作权威,要先看看他是在哪一方面成名。
如何判断谁是权威,谁不是权威,谁的话可以引用,谁的话不可以引用,这是识见问题。
权威的力量是由某个有威望的人赋予的,不一定永恒不变。也许在当下是权威,不容反驳,换个时代,许是糟粕或更浓缩成精华。
比如百年前,女子裹脚是嫁入好人家的提前操作标准,没有一对三寸金莲想嫁入殷实人家是会被嫌弃的。
放在当今看来,一对天然足多漂亮,多有力量,偏偏被弄成残疾,还说是好看。这样的权威话语,就如过期的鲜鱼,坏了,不能用了。
权威成为真理,容易处于极端。“此是即彼非,彼是则此非,此外无可中立者。”这句话只有两头,没有中间。
实际上,热和冷中间还有一个“温”,即使是“热”,也还有一百度的热、两百度的热和五百度的热。事理分成很多层次,含有相当的弹性,千万不要分成两个极端了事。
权威诚然可贵,但是,旧的权威常常被新的权威代替。“知识像鲜鱼一样,容易变坏。”如果权威成了坏鱼,当然就不能引用。
世界上权威语录多如浩荡星海,何时引用,如何引用,用在何处,需要读书人有个清醒的判断和思考。
用得合适,锦上添花。用得不合适,如裹脚布,又臭又长。
能量到了一定程度的人,本身就是权威,反而不用权威。他说出来的话就是一种权威,何须引用他人肯定自己。
能引用权威,一般不是权威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