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今天麦兜又挨揍了。自上网课以来,这是她第三次和我们起冲突。
我现在管她的时间越来越少,白天都在忙自己的事儿,麦兜她爸要么追剧,要么出去钓鱼。
而麦兜,因为上网课需要用到Ipad和手机,没人看着她的时候,她就想尽办法玩游戏,和同学微信聊天。对这些我是不干预的,只要她能背能默就行。
但她爸无法忍受,只要一看到麦兜拿手机玩,就来质问我怎么管孩子的?
我最讨厌的就是他看不惯的时候不去管,而是先来质问我。
换到从前,我可能还会真觉得自己理亏,觉得自己不负责任,没管好孩子。但现在不同了,我很快会瞪回去。
爸爸,从小我就是一个嘴笨心虚的人,出了问题第一先找自己的责任。即使别人都欺负到我头上来了,我也会小心翼翼地确认自己没有伤害对方,害怕冤枉一个好人……
事实上,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对的时候,因为小时候一直在被你们挑刺、否定、嘲讽。
遇到我被人打被人骂,妈妈没有站在我的这边来帮忙,而是息事宁人,宁愿让我受欺负受委屈。
我知道,妈妈可能为了面子,需要维护大人们之间的友谊。但这种行为给了我一种暗示:别人没有错,都是我错了,我活该被打。
这样的信念深埋在我的心底很多年,我无法很好地捍卫我的底线与界线,于是吸引了太多人来侵犯我,攻击我。
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别人不欺负他,就欺负我?
爸爸,后来我才知道,一个常常受欺负的人,通常都是自己允许的。我们还常常错把这种软弱当成善良,但不是的,这是愚蠢。
是那些总喜欢让步,总喜欢忍让着说算了算了的人,促成了他人的得寸进尺,他们在助纣为虐。
这些,都是我成家后,在这段婚姻里学到的功课。
前些天我看了一本叫做《塞莱斯廷预言》的书,里面有一个观点特别引人深思:
大体人们在一段关系里,都在扮演四种角色:胁迫者,审问者,冷漠者与乞怜者。
胁迫者与乞怜者相吸,审问者与冷漠者成对。
而我从小就是个乞怜者,吸引到的老公就是个胁迫者。你女婿是一个极度自负,会捍卫自己,并带着攻击性的人。而我扮演了长达十余年的乞怜者,最近两年才摆脱掉这种角色。
因为我终于意识到,有一种隐藏着的恶,是平庸之恶;有一种伪装的善良,是心软之过。
真正的善良,是自己做一个好人的同时,也能促成别人做一个好人。
当我不再扮演乞怜者之后,你女婿也无法成为胁迫者了,因为没有人配合他演这场戏。所以他也在改变,像从前发生类似的事件,他一定会大发雷霆的。现在,我只需要给他一个眼神让他体会体会,他就闭嘴了。
爸爸,你也可以用这个来审视自己和妈妈的关系,你们都在各自扮演哪个角色?
在外人眼里,你和妈妈算是一对模范夫妻了,因为你们很少吵架。他们都说你脾气好,一直包容着妈妈。
大部分时候,你的确既有耐心,又很包容,只知道默默地付出。
但我和妹妹都明白,有很多地方,你是很犟的。一些很明显的错误,你就是不改,看别人能拿你怎么样。
其实我也有这样的毛病。
特别是当年我婆婆在家成天为了一些极小的琐事质问我,唠叨我的时候,我没有办法了。不能接话,接了话耳朵就无法消停;不能反抗,怕她高血压上升;也不能回嘴,一句回应会引来一百句的反驳。
啥也干不了,还一肚子气,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抗衡着,比如:就是不改!
爸爸,这也是人的一种攻击性,只是藏得很深。别人恨的牙痒痒也拿我们没有办法。
在这种审问者的人面前,我就成了冷漠者。
在我眼里,妈妈属于审问者,你就是冷漠者。你虽然从来不用暴力,连大吼大叫也很少有,但却用自己的方式来抗衡着。
爸爸,你们活到这个岁数,可能很难改变彼此的互动模式。我今天说出来,也只是为了让你看一看新鲜。平常你可以带着这种觉知,看看自己今天又进入了哪一种模式。
只是看一看自己身上的这些惯性,就很好了。
不过你算是做得很好的,有时候,你用幽默的方式回应妈妈,这个审问者就没辙了。
而我,有了胁迫者与审问者的倾向。我是翻身农奴把歌唱,天不怕地不怕,胁迫麦兜,审问她爸。
归根结底,这种转变的发生,是因为底气足了。不再总怀疑自己,总觉得自己不对了。
但我知道,我迟早要跳脱出这四种角色的,我在进入第五种角色的路上前进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