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城市化成为了衡量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水平的重要指标。那么对于城市是怎么来的?城市化是什么?为什么城市化如此重要?城市化的未来是怎样的?等问题就更有必要有一个清楚的概念。
有了清晰的概念才能让我们的投资之路少走弯路。
一、城市是怎么来的?
“城市”这个词其实有两种表述,“城”和“市”并不是同一种产物,从城市的起源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前者是这片地区先出现了城,多见于边疆地区和战略要地。
后者就是这里先出现了市场,然后人们慢慢的在此建造了城,这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的起源。所以,无论是哪种形式,从根源上讲,城市都是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结合后的产物。
在农业社会,农业活动的技术基础是光合作用,每一株作物的每一片叶子都要晒得到太阳,才有产出。在广袤的土地上搞农业,人口唯有分散居住,才便于就近照料庄稼。
而商业活动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在空间上聚集的要求。人的聚集使得分工、交换与合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城市的魅力开始闪现,也因此成为世代兵家必争之地。
二、是什么在推进城市化?
从抽象层面讲,城市因人口聚集和经济聚焦而形成,而人口聚集又推进经挤聚集,反过来再刺激人口聚集,这就是城市化的动态进程。
在生活中,只要经济聚集的红利大于人口聚集的代价,只要允许人能往高处走,那么城市化的引擎就会启动,城市化就会不断进行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只有改革开放以后,允许农民进城打工经商之后,城市化才开始高歌猛进的原因。
理解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构造”——人口聚集带动更高程度的经济聚集,反过来又刺激更高的人口聚集。
也就可能理解:“人口聚集带动更高的经济聚集”,是城市化的第一推力;经济聚集刺激更高的人口聚集”,则是城市化的第二推力。两股推力交互作用,结果就是推动城市化率不断走高。
三、城市均衡发展能实现吗?
如果经济聚集度高于人口聚集度,那么除非有越不过去的屏障,就一定还会吸引更多的人口聚集。以日本东京为例,早在三四十年前,人口太多、空间太密、承载力不堪负荷等所谓“城市病”就已经在东京扎根。
日本的立法和政策,也在很长时间里围绕“东京疏散”、“更平衡增长”的思路推进。可是,几十年时间过去,实际趋势还是聚集度在增加,因为东京的致命吸引力还是挥之不去,“向东京聚集”的进程还是势不可当。
道理如此简单:即便加上疏散和平衡政策的作用,东京的经济密度依然高于其人口密度,人均产出还是高出全国平均水准近70%。也就是说,只要迁人东京,收入水平就能提升,这可怎么挡呢?
虽然东京的高密度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成本与生产成本,可是利害相权,孰轻孰重,当事人总是算得明白的。
东京以外的人即便承担政策成本,也要向东京迁徙,恰恰显示了芸众生的算计结果,并一目了然地写在日本的大地上。信规律还是信其他的,这个案例已经能够给人足够启发?
四、城市化就必然合理吗?
我们在前面已明确用“密度”对城市进行了定义,即空间密度的提升,反映了人口的集聚;也正因人口集聚,才汇集了需求而容纳得下更高水准的分工,从而推进生产率提升、推高收入,并对人口更高程度的聚集,产生进一步城市化的动力。
这样看,以密度定义的城市,才是城市化之核。没有因密度而激发分工、收入、生产率提升的城市、“城市化”就虚有其表,就是伪城市化。
《城乡中国》作者周其仁教授就目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中国城市化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城市土地面积的扩展快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岂不意味着城市人口密度的下降?
如是,那还有什么城市化,不如叫“反城市化”算了。“城市化”风起云涌,甚至让人们不在意究竟何谓“城市”!所以,无论从生活还是投资角度来说,那些土地不断扩张与人口流入不相符的城市,都应该早早远离。
五、城市化的尽头在哪里?
虽然中国的城市化还在路上,城市化的动力依然无比强劲,但谁也无法保证,推进城市化的动力会永不衰竭。当一些城市停滞,衰亡时,另一些城市生机勃勃地兴起。
一个时期,城市化止步不前,另一个时期,城市化又欲罢不能。我们能够抓得住的,唯有一个关键点,这就是经济聚集是不是高于人口聚集。
如果环境的、技术的、制度的和观念的条件能够维系经济聚集超越人口聚集,我们就有把握推断城市化必将继续。反之,经济地理就将重新“变平”,不以人为意志转移。
这并没有否定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聚集甚于人口聚集。我倒是顿向于推断,如果出现了类似首尔这样的情况,即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持平,甚至略有不逮,那么这个城市的人口聚集就达到了一个“边”,再也难以继续。
还是“人往高处走”的准则在起作用,既然此处经济聚集的趋势不再,收入“不留爷”,那人们就寻找其他收入更高的“留爷处”。要是处处不留爷呢?那城市化就到顶了。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算高。以最新公布的统计为例,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了50%,也就是接近全球平均水准。
但考虑到我国的统计口径是“城镇人口”,而不是“城市人口”,再加上我们的城镇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尚在农村的“农民工”,说中国已达到的城市化程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应该是成立的。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很漫长,但千万不要被“重塑”这类词汇迷住了,似乎人们动不动就可以“打造”出一个新世界。
正好相反,差不多一代人以来的研究成果显示,不论有多少人偏好于“更平衡的增长”,全球范围的证据却表明,人的经济活动所包含的逻辑就是在流动由聚集,然后再流动、再聚集,直至人口、经济和财富在地理上集中到一个个面积奇小的地方去。
还是那句话,无论是生活还是投资,对城市和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趋势都应该清楚,否则就会陷入盲从的陷阱。
雷军曾说过,他成功是因为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小胜靠智,大胜靠势。
把握好城市化的内核(人的聚集和经济的聚集),不仅能让自已分辨出所处城市的优劣,进而判断出正确的投资的方向,还能让自已在各类造城运动中保留一份独有的清醒,有能力分辨出什么是“模糊的精确”与“精确的失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