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历史那面巨大的镜子里找到自己——读《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从历史那面巨大的镜子里找到自己——读《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作者: 天长水秋 | 来源:发表于2018-05-16 21:04 被阅读133次

    曾经很多困惑缠绕在心头:为什么人那么善变?为什么人前人后表现相相差那么大?为什么人们经常骂着各种腐败?确又办事去找熟人自己也参与腐败?很多为什么随着阅历的丰富逐渐解决了,有的却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自己,怎么办?读书也许是一个可以很好解决总是的办法。

    今年年初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二十本书计划:每个月读书两本书,并写出读书笔记或书评。读到张宏杰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与《盛世的饥饿》两部作品,一直想一口气读完,真的做到了。

    曾经读过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被柏杨分析的中国国民性的特点所震撼,每个丑陋的国民性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相应的影子;读鲁迅的作品,也被他的深刻所折服,国民性居然可以从阿Q、祥林嫂、花白胡子这些人身上展现,同样也隐隐约约在自己的性格里找到蛛丝马迹。难道就是这种无法割断的文化造就了我们?

    为什么?在内心反复询问,既然文化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传承,是作为个体习得性文明的根源,相对所有人,文化有如母体的子宫。最初的温暖打下 成长烙印,携带着文化的DNA,只要在这种文化下成长,不论有意无意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没有接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都必然带着这种文化DNA密码。

    以前觉得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是它所独有的现象。看过《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之后,这个想法得到了彻底的修正。

    我完全被作者的深刻分析与论证所折服。这是俯瞰的角度,是统摄的方位。从三皇五帝到如今,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都在文化DNA上添加自己的密码,中国国民性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的决定因素、直接因素、甚至一个被不经意间的蝴蝶扇动翅膀形成的后果,都进行了条分缕析。

    他说:

    几千年的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专制制度技术史,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不是四大发明,而是专制技术。这一技术,有高深的理论,有精密的设计,有庞大的体系。从韩非子到董仲舒,背后有许多理论提供者。

    很多人都以为中国的专制制度是从秦始皇开始,根据张宏杰的分析,其实中国的专制是从有政权就开始了。秦始皇不过是各种文化的一个集大成者,是专制制度的奠基人,他让专制理论变成了现实;而汉武帝给专制制度大厦进行了装修;隋唐设计的科举制度则给这个专制大厦培养了一批看家护院者;到宋元以降,就只剩下给这个专制制度修修补补。

    最厉害也最精明的统治者当属清朝的康熙乾隆。他们修补了专制制度几乎可能出现的所有漏洞。本来只要子孙后代按着设定的道路走下去,就可以实现始皇的千秋万代大梦了。可惜,文明大潮一朝涌来,所有的一切就都结束了。

    专制制度在一个时间段里表面上结束了,但是它统治下的影响却一起在延续。不得不说张宏杰的看法的确有透视能力。从这个角度去解释那些困惑,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哦,原来,这才要读书的快乐所在。精确的分析,必须有严谨的内存逻辑。《中国国民性的演变历程》一书,真的给人丝丝入扣的感觉。

    作者也介绍了从国民性改造入手来改造中国的历史人物,梁启超、鲁迅、梁实秋。尤其是梁实秋,他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良多。反而在有些人眼中被视为异类。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图片源自天长水秋

    当然,书中也有些地方让人看起来与历史有矛盾。比如,朱元璋杀了儿女亲家李善长,作者说李善长替朱办事39年,为人也老实。如果作者不是有意这样写的,那么就是真没有仔细看看明晚关于李善长的那部分。

    再有他说汉民族能继续存在是一桩幸运事……幸亏耶律楚村向蒙古大汗百般解说,说留着汉人以用来剥削他们,比杀掉他们有利百倍,才使汉人免遭灭族。读过元史的人都知道,这绝对不是当时的全部历史情况。这些内容只要稍加分析就可能得出真相,但作者却没有。

    作者还例举出元代所谓的几十家共用一把菜刀、汉人不得学习拳击武术、不得乘马、也不许用马来拉车、甚至不许用马来耕地之类的于典无据,于理也让人也无法相信的例子。把孤例当成证据这不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应该做的。也许作者有他的苦衷,但绝不应该用苦衷来解释这些太过粗放浅显的错误。

    枝繁叶茂的大树也难免有些枝枝杈杈因为营养或是虫磕而枯萎。与整个作品相比,这些瑕疵可以忽略了。

    这要一本好书,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不论你是神、圣、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的贩夫走卒,只要你愿意去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历史那面巨大的镜子里找到自己——读《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qm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