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诗词大会诗·烟雨梦
踏破芒鞋,烟雨平生—苏轼才是真正的洒家

踏破芒鞋,烟雨平生—苏轼才是真正的洒家

作者: 嗨_菲布斯 | 来源:发表于2019-06-10 09:18 被阅读4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湖州谢上表》中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被别有用心之人弹劾上奏,苏轼因“谤讪朝廷”的罪名被投入狱。四个月后,苏轼被贬黄州,而在黄州一待就是四年。这便是史上的“乌台诗案”

    然而在黄州的这四年,苏轼却完成了作品乃至人生思想上的巨大转变。

    初到黄州时,苏轼刚刚经受了牢狱之苦,贫病交加。同时,被朝廷贬谪对苏轼的政治生涯而言无疑是最为沉重的一次打击。这一年,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对苏轼而言无疑都是极端痛苦与挣扎的。这一年,他自言感叹的词句是“看取雪堂坡前,老农夫凄切”。

    但苏轼是谁呀,宋代开豪放派文风的大文豪。而“豪放”两字不仅仅是体现在他的作品风格上,在面对挫折与困境时,苏轼心态与思想的转变更能体现出其豪放敞亮的人格魅力。

    虽然“乌台诗案”给苏轼的政治打击和挫折都是空前的,但也让苏轼开始重新回头审视自己的遭遇,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在这段时间里,曾经以儒家思想为价值观的苏轼开始在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中寻求精神的帮助与解脱。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经过三年的黄州生活,曾经被苏轼视为绝境的艰难困苦,以及政治生涯的跌宕莫测,如今却帮助他找到了新的精神境界。佛家思想中随遇而安,放下我执的思想和苏轼畅达明快的性格不谋而合,而黄州远离庙堂的闲散生活则是将道家任性逍遥的生活态度发挥到了极致

    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春天所作。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这一天,苏轼和朋友们一同出行,走到沙湖道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不巧的是,雨具已经被仆人拿走,同行的伙伴都觉得被大雨淋的好狼狈,唯独苏轼自己却并不觉得。而天气不一会就放晴了,因此写下了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必去听那雨水击打树叶的声音,倒不如大步向前放声高歌。

    第一句就垫定的整首词的基调,即使是大雨滂沱的困境中,也不去理会那些无谓的杂音,用坦然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依然可以高歌前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双草鞋一把竹杖轻盈胜过快马,有什么可怕的呢?一袭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畅快一生。竹杖芒鞋是简单的平民生活,香车骏马是奢靡的贵族生活。在经历了政治的风雨之后,在佛家思想的影响下,此时的苏轼早已放下了对物欲的执念。而无欲则刚的人生状态也让诗人自此不再畏惧世间任何艰难险阻。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的春风吹过,顿时酒醒大半,身上感到丝丝凉意。但转身却看到山头阳光普照,心中顿生暖意。

    这一句景色的前后对比,其实饱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身处困境时,也是孕育希望的时候,转身就会看到曙光。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再看刚才风雨萧瑟的地方,归去之后,哪有什么风雨,哪有什么晴天。

    如果说前三句苏轼仍然表达的是自己面对困境时的态度,那这一句则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心境坦然,风雨也好,晴天也罢,已经没有差别。心灵进入宁静的境界,不会被外物所牵拌,也不再执念。全词以这样意味深长的句结尾,把这首词的立意推向了更高的一个境界,也引发了读者更深的思考。

    “踏破芒鞋烟雨任平生,慧行坚勇究畅恒无极”这是歌手许巍《空谷幽兰》中借《定风波》这首词写出的歌词。潇洒畅快,慧行坚勇,苏轼是真正的洒家。

    作者:菲布斯

    作者简介:英语机构老师一枚,兼职写作。热爱一切新鲜未知的事物

    公众号:给菲比一首歌的时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踏破芒鞋,烟雨平生—苏轼才是真正的洒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ra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