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78:欲戴王冠,必承之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最柔软的莫过于水了,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它,因为它曲折万变不失其为水的根本。强大的总是为弱小的所制服,刚强的总是为柔脆的所战胜,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却也没有人能真正信从、实践它。所以体道悟道的圣人说:“能够为国家包羞忍辱的人,才称得上是国家的君主;能够为国家承担灾难祸患的人,才配做天下的君王”。听起来像是反说的正话。
所谓的“社稷主”“天下王”,都是居上位者。《道德经》的服务对象较之《中庸》《大学》更为集中,直接指向居上位者。
能不能做得成“社稷主”“天下王”,固然有机缘、天命的问题。从尽人事的角度讲,当然也有个基本素质的问题。为此,《道德经》为可能成为“社稷主”“天下王”的人专门开设了王者的素质教育课。
一、手段
没有点儿具体的手段,是很难成为王者的。
最有效的手段常常也是最简单的,简单到“天下莫不知”的程度。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但这简单里又包孕着不简单——天下人“莫能行”。
为什么“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呢?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基本规律,只要是人,没有不竞相争上的。只要是水,没有不甘居卑下的。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诉诸方则方,诉诸圆则圆,甘愿“处众人之所恶”。正因为甘处“众人之所恶”,才积蓄起无坚不摧的势能,以天下最柔弱的特性成为克强攻坚的“王者”,这便是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
从自然现象的角度看,“水善利万物”为天下万物所需要。水蒸气形成云,在风的推动下,到需要的地方去。云聚积到一定程度,变成雨再次润泽万物。云变成雨,雨变成水,水遵循“处众人之所恶”的特性,甘居卑下,汇聚成江海,如此循环往复,周行不殆。
《道德经》的创作者或许并不清楚这个自然过程,但他还是察觉了水因为“处众人之所恶”以至于“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事实,洞察了水以最柔弱的姿态成为克强攻坚“王者”的道理。认为王者应该洞悉、深谙这一道理,不断加以体悟和实践。
人往高处走,作为至高无上的“社稷主”“天下王”,又该往哪里走呢?王者面临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作为有血有肉的人,在所难免地受到“人往高处走”规律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至高无上的王者,又有哪里是可以再为攀升的“高处”呢?
“弱之胜强,柔能胜刚”为什么“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呢?只要还有“高处”可攀升,谁愿意去扮演那个“处众人之所恶”的柔弱者呢?屁股决定脑袋,只有真正处在至高无上位置上的王者有机会做这样的尝试。客观来讲,也只有真正处在至高无上位置上的王者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
二、担当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作为至高无上的王者,在没有“高处”好攀升时,回过头来向“处众人之所恶”上努力,才是硬道理。唯有如此,才会如水一般,获得天下无敌的克坚攻强力量。
这个力量用来干什么?
作为社稷主,活该“受国之垢”——做为国家包羞忍辱的第一人;作为天下王,活该“受国不祥”——做为国家承担灾难祸患的第一人。
今天我们讲一把手的“第一责任人责任”,欲戴王冠,哪有不承之重的。
没有绝对的担当,连普通的一把手都做不好,何况是“社稷主”“天下王”!
以柔弱为手段,去“受国之垢”“受国不祥”,这便是王者的宿命。欲戴王冠,必承之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