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性别意识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孩子相对来说早熟的年龄也提前很多。许多小朋友3、4岁就有了性别意识。但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家长会感到很尴尬,也不知道的该怎么跟孩子解释。于是选择避而不谈或者糊弄孩子。
而作为老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幼儿婚姻敏感期”,孩子三四岁时,性别角色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对人群组合发生情绪,并开始探索。由于婚姻组合离孩童最近,所以他们最先的探索便从婚姻开始,获取一种对体验、以及角色扮演。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婴儿就已经开始感知到性别差异,6个月大的婴儿对男性和女性声音的反应不同,在9到12个月的时候,婴儿能够根据头发和服饰辨别男性和女性面孔,从大约24到36个月开始,儿童会将性别化的玩具与正确的性别、面孔相联系。
男孩和女孩最早的行为差异出现在1到2岁期间,表现在对玩具和游戏活动的偏好和对同性别伙伴的偏好上。在2到3岁期间,男孩和女孩倾向于更多地说出与自己性别相符的词。
因此,性别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出生就开始。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时期,男孩就容易逐渐变得像女孩一样柔弱,女孩也可能慢慢变得像男孩那样阳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孩子的性别意识就会越来越难以“矫正”。
要让孩子从心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性别差异,我们首先需要通过服饰和玩具等直观物体,从感知觉方面让孩子认识到性别差异。在英国和德国,从宝宝一出生开始就用颜色来分辨性别,男孩用蓝色毯子,女孩用红色毯子。刚出生的宝宝本没有性别意识,但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性别意识。
1、从出生开始就经常穿着某几种颜色的衣服,比如女孩穿粉色或红色等,男孩穿蓝色或灰色等,这样就可以让宝宝感到这种颜色属于我。
2、从小让女孩多穿裙子,男孩常穿裤子。因为摇曳着的裙子能让女孩从中获得温柔如水的特质,而直挺挺的裤子能让男孩养成刚毅、果断的个性。
3、从小就给女孩扎辫子,男孩留短发。辫子和长发可以让女孩感受到飘逸之美、柔顺之气,短发则可以让男孩突出阳刚之气、干练之躯。
4、从小就给男孩和女孩多玩与自己性别相符的玩具。比如,让女孩多玩芭比娃娃、米妮等;给男孩多玩小汽车、奥特曼等。
作为老师,让孩子对性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会有利于孩子的心智发展,认识、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和小伙伴建立情感链接,培养情商,促进心理发展。
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1、让男生、女生做不同的游戏和体育运动。
性别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当儿童开始把自己看作男孩和女孩时,性别分化就发生了。一旦儿童认识到自己的性别不会改变,他们就会偏爱与其性别标签符合的活动和游戏。挑战性的运动能让男孩坚强、不畏艰险,舞蹈或体操的柔美正好与女性的身段相合,能培养女孩温柔、平和的个性。
除了体育运动,我们还可以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方面有所不同,让男孩学围棋、象棋等,给女孩报舞蹈、钢琴等兴趣班。在陪孩子一起玩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根据性别进行区分。女孩一般喜欢以静为主的游戏,比如“过家家”、木头人、拼图游戏等;男孩更喜欢以动为主的游戏,比如“举高高”、滑板车、自行车等。
2、阅读课上分享性别意识的绘本。
老师帮助学生建立男女性别意识的知识,有时理论的讲解,学生们不易理解,而且老师不知道如何下手,不妨通过一些绘本的分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听故事的氛围中,懂得性别的知识。
比如:从身体上认知男女大不同的绘本《小鸡鸡的故事》,学生从书中明白了男女生理结构的不同、生命的诞生、生殖器的清洁、保护自己不要受到性侵害等等,表达出“每个孩子都是宝贵的生命”的美好情感,在性教育绘本中帮助孩子接受健康的性教育。
还有从心理上认同的绘本《奥利弗是个娘娘腔》,奥利佛·巴顿是个性格内敛的男生。他不喜欢踢球,反而喜欢一个人读书、画画、玩纸偶娃娃。最喜欢的是在自家的阁楼上又唱又跳,大家都嘲笑他是个“娘娘腔”。尽管同伴们总是捉弄他,但是奥利佛却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那样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并最终登上了才艺大赛的舞台,变成了“大明星”……
另外,还有绘本《我们的身体》、《我是怎么出生的》、《不可以随便摸我》、《《我从哪儿来》、《爱穿裙子的阿旺》等等,学生在绘本故事中,逐渐增强性别意识,从而学会保护自己。
3、家校共育,让家长们参与。
老师还可以多与家长们沟通交流,让家长们有目的培养学生的性别意识,在和孩子的玩耍陪伴中,认识自己的性别。
与女孩相比,培养男孩的性别意识更应该受到关注,也需要父母更用心。尤其是父亲,应多与儿子在一起,让孩子从小就从男人身上学习如何做男人。当然,母亲也需要多给女儿做榜样,让孩子从小学习如何做女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