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场公演结束了,果然芒果出品必上热搜。放眼望去,微博热搜榜上,单是前15就占据了三分之一。
自带招黑体质的黄圣依果然位列其中,这次被网友吐槽的点是,在许飞和刘芸被淘汰时,她的哭。
网友的声音自然也是分成了两队,有吐槽她“演技”不够的,也有另一部分网友表示,没有必要过度解读。
这次网友间倒还算是和谐,吐槽派客观地吐,中立派理性分析。如节目本身一样,从最开始组员间的火花四溅,到现在的努力配合主动表达自己但为了团队达成共识,难得的一片小和谐。
此类节目的哭,可以算是标配环节了。有伙伴离开,就是一次分别,对于大家来说也一定会有伤感。
而在伤感的时分流泪,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可为什么到黄圣依这里,就会有很多人不买账呢?
作为一名心理领域创作者,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和心理学有关的一丢丢原因。
一好百好,一坏百坏,黄圣依做什么都是有问题的
从节目第一期开始,网友对黄圣依的吐槽就不绝于耳。公主病、抢话、乱安排等等,每次播完节目热搜中都会出现黄圣依的身影。而对于她的演唱、钢琴,以及在团队中的改变,大家似乎没有关注过。
从这点来看,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起到了很大作用。 它说的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对一个人某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品质的注意,会掩盖人们对他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
记得我在上初中的时候,隔壁班有个同学属于那种问题学生,成绩不好但总是惹事。当有一天他拿出试卷,大家注意到试卷上的字非常漂亮,一看就是练过的。可是,大多数人都觉得,那不是他写的字。毕竟他那么爱惹事儿,学习也不好,怎么可能写出这么漂亮的字呢?
仔细想想,这里面的逻辑不攻自破,但就是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大家的判断。逻辑有时候并不是纯理性的,它总会“夹带私货”,在暗处加入自己感性的那部分。
所以,暂且不说在参加节目之前她的表现,单是从“浪姐”第一期开始,她的表现的确会有一些槽点。而这些槽点加上一直以来大家对她的印象,就构成了大家对于黄圣依在节目中的“人设”,而这个”人设“会让大家对她所有的评价都会基于一个相对负面的形象。
因为有公主病、强势不服管、替队长安排事儿这些的问题,所以有人就对她是否会在节目中动真情实感而质疑了。这种质疑,更多时候并没有经过理性判断,而是单纯情绪上的表达:谁让你是黄圣依了,你那么爱搞事情,怎么可能真情流露?一定是装的,要不然为什么不流眼泪?
可是,谁也没规定过“被宠惯了的阔太”不能真情流露,也没有说真情流露就一定要哭出眼泪。就像宁静在之前节目中说的,自己一直在反省为什么别人都哭了,自己却没哭呢?
当然,可能网友吐槽的并不是哭与不哭的问题,而是在质疑黄圣依,为什么你要演?哭不出来就不要演啊?那就是下一丢丢心理学小知识了。
你看到的,不仅是剪辑师想让你看到的,更是你自己想看到的
既然有吐槽,也就会有中立的或是正向支持的,那为什么同样的节目同样的表现,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效果呢?
这和我们潜意识的运作有点关系,那就是投射的作用。投射是指一个人依据自己的需要、情绪的主观表达,把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人把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它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存在的。在面对自己潜意识无法理解接受的事情时,会主观地认为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在一部分人身上,本来就存在着“演”的经历。在一些不明所以的场合里,不得不配合其他人完成一些让自己内心尴尬的事情。
比如,在酒桌上说着那些违背自己内心的话,在同事辞职时表达一些不走心的祝福。而当我们看到其他人在说这些的时候,也许就会认为他们也是在虚情假意。
这种投射作用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我无法发自内心地祝福那些自己没有太多交集的人,其他人也一定是这样,所以他们也是不走心的祝福而已。
那么节目中黄圣依的表现,自然都是自己看到自己想看的了。有些人会看到她“假哭”,有的人会看到她“也许因为怕妆哭花了在控制”,也有人会看到“她是真的感动了”等等。
归根结底,“浪姐”只是一场秀,我们作为看客开心就好。吐槽还是赞扬,也都再正常不过。
所以,黄圣依认真地哭,网友认真地吐槽没什么不好。如果能在这些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