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她是万民“老干妈”,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她是万民“老干妈”,

作者: 东方雨虹编辑部总编 | 来源:发表于2022-06-26 05:18 被阅读0次

      一位普通老太太

      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靠着惊人记忆力

      能记住身边1500人名字

      凭着这个本事

      她把最简单不过的辣椒酱

      做成了世界品牌

      她叫陶华碧,也叫“老干妈”

      凌晨4点,贵阳市南明区一栋高楼顶上,红色的霓虹灯字一直亮着,它背后,是一排灯火通明的厂房。

      每一天,这里都不停歇的生产,而他们只生产辣椒酱。就这样,每天还能卖出280万瓶,年销售额破100亿,产销遍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仅包装瓶,就有三个玻璃厂专供,每天要消耗400吨玻璃。

      创造这个真实神话的农村妇女名叫陶华碧。

      她没上过一天学,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白手起家,以不可思议的工匠精神,创办了一个资产百亿元的企业。

      连续八年参加两会,却很少有记者能采访到她。也许正因为低调,人们只能在她生产的辣椒酱瓶子商标上,看到她身穿白大褂的老太太形象,商标下面赫然印着三个大字“老干妈”。

      “前几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现在是,欧洲人吃,美洲人也吃,白人吃,黑人也吃。烤面包片加老干妈,快普及成美国人的早餐了。”今年1月31日刚刚就职美国交通部长的华裔政治家赵小兰如是说。

      2012年7月,美国奢侈品电商Gilt把“老干妈”奉为尊贵调味品,限时抢购价11.95美元两瓶(折合约79元人民币,这还是抢购价)。美国“老干妈”绝对算得上是来自中国的进口奢侈品。

      用陶华碧自己话来说:“我是中国人,我不赚中国人的钱,我要把老干妈卖到外国去,赚外国人的钱。”

      “老干妈”不仅影响了欧美人的饮食习惯,还注入了新的饮食文化。早餐吃辣酱,那得多爱它。本来,辣椒最早是印第安人种植的,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所以,这不是改变,是回归。而成就这传奇的正是万民老干妈陶华碧。

      今年春节,拥有贵州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90%股权的陶华碧刚刚过完70岁生日,她说:“我这一生,普普通通……”

      1947年1月,陶华碧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龙洞堡。由于家里贫穷,没读过一天书。

      20岁时,她嫁给了贵州省地质队的一名勘测员,原想做个相夫教子的平凡主妇,但没过几年,丈夫病逝,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计,她去广东打工,摆地摊,卖凉粉,做零活。她吃不起外面的饭菜,就从家乡带了很多贵州特产的辣椒做成辣椒酱拌饭吃。就这样,自己添加作料,尝试调配,做出了一种有独特风味的豆豉辣椒酱。

      她喜欢吃,一同打工且来自不同地方的工友,也都说她做的辣椒酱好吃,有个北京的小伙子曾开玩笑说:“姐的先辈以前是在宫里给老佛爷当厨子的吧。”这就是现在“老干妈”一直沿用的原始配方,至今未变。

      1989年,回到家乡龙洞堡的陶华碧开了个专卖凉面的小餐馆,名叫“老干妈实惠饭店”。小店不大,特色就是自制豆豉辣椒酱。小店儿凉面卖的一般,可辣酱让所有客人赞不绝口。

      一天,店里来了位年轻人,面吃到一半,要了点辣酱,谁知,他吃过后,眼睛都亮了三分,“这辣酱哪个厂子做的,是国内的吗?”加一勺,再加一勺,那半碗凉面没怎么吃,却吃了小半碗辣椒酱,真行,赶上不要钱的了。

      陶华碧说,酱是自己做的。年轻人大惊“这制酱手艺都能申请非遗,我得给您宣传宣传,味儿真正,创世纪了。”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专访过上百位名人政要,足迹遍布全球的著名央视主持人水均益。

      “龙洞堡老干妈,辣椒酱顶呱呱”,渐渐,陶华碧声名在贵阳不胫而走,影响越来越大。周边学校的学生,经常来这里吃凉面,家庭贫困的,她都免单,而且来的人,她大多数都可以喊出名字。

      1996年8月,陶华碧借用南明区的两间厂房,办起了辣椒酱加工厂,商标就叫“老干妈”。无论是收购农民的辣椒,还是把辣椒酱卖给经销商,陶华碧永远是现款现货,“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刚刚成立时的辣酱加工厂,只有40名员工,没有生产线,全部工艺都采用原始的手工操作。办厂之初的产量虽低,当地的面馆还是消化不了,陶华碧便亲自背着辣椒酱,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单位食堂进行试销。仅一个月时间,各试销单位便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产品很受欢迎,近乎脱销。

      别的工厂也都研究她的配方,可就是做不出老干妈那味儿。

      在南明区有一家做辣椒酱的大工厂,因为老干妈的畅销,导致他们的产品销量大幅下滑。厂长急了,买了好几瓶“老干妈”品尝,也是吃着上瘾。“怎么这么香,这酱里是不是放了烟壳子了(鸦片),对,得给他们添点彩。”

      随即传言老干妈辣椒酱里有违禁药品添加,人吃了上瘾,和吸毒一样。此事一出,对“老干妈”影响不小,各营销商和进货单位都议论纷纷。后来质监部门介入,深入调查,采样化验,证实这是谣言,老干妈辣椒酱没有任何违禁添加剂,完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属于健康食品。

      贵阳电视台也报道澄清,这一下陶华碧反倒因祸得福,品牌危机变成品牌塑造了,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种有着神奇口味的辣酱。

      陶华碧的厂子,一年后员工就增加到200人。管理有术,产品供不应求,加之她对员工像亲人样,整个工厂就是个大家庭,员工们也不称呼她老总、董事长,就叫她老干妈。

      陶华碧不识字,但她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惊人。处理文件时,让秘书读给她听。听到重要处,她用手指着文件说:“这个很重要,用笔划下来,马上去办。”而那句她认为重要的话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任何时候都记着,无论多少文件,皆如此。下面的人,都惊他为天人,没有一个敢办事拖沓的。

      生产账目,财务人员在她面前念一遍,她能全部记住,并准确算出收支和利润,从来没有错过。不仅如此,还能找出微小的误差,并迅速提出改进方法。那时已经是占地十几亩的大厂了,真是令人难以想象。

      因为不会写字,需要签字的文件,陶华碧就用小毛笔蘸墨汁,在右上角轻轻画个圆圈。

      有次,一份出货单需要马上签字,但陶华碧去接受采访了。她的长子李贵山在厂里帮母亲处理日常事务,看到文件说:“老太太一时回不来,我来替她签吧。”也学着母亲的样子用毛笔画了一个圈,和往常圈阅的一模一样。

      单子到了库房,总库管主任死活不认,说这不是老干妈的签字,货不能发。到底差哪了呢?众人百思不得其解,不知有何不同之处。

      原来,陶华碧的签字毛笔笔锋里有一根细小的针,每次画圈时都轻轻在文件上扎一个小孔,看似普通,奥妙却在其中。那支笔她随身携带,厂里只有几个人知道这个秘密,就连儿子李贵山也蒙在鼓里。简单的一个圈,无人能复制,也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

      眼看厂子越办越大,销售量一路增高。陶华碧缺人手,颇有乃母之风的长子李贵山就任“老干妈”特别助理。毕竟已成千人大厂,母亲得有自己的签名,一为安全,二为品牌。

      他在纸上写下“陶华碧”三个大字,让母亲时常练习。陶华碧对这三个字看了又看,一边摇头,一边为难地感叹“太难了,这比剁辣椒难百倍,比记财务报表也要难十倍。”为了写好名字,她一笔一划地练习了一个月。

      终于,她“描”会了自己的名字,能比较流畅地写出来,而且将这三个字写在了老干妈辣椒酱商标上。也许不是特别好看,但是对她来说不知下了多少苦工。直到现在,陶华碧认识的也只有这三个字。

      记得,十年前有一部电视剧《大染坊》,戏中主角陈六子就不认字,但他却如诸葛孔明一般聪慧。在社会动荡的民国时期,真正的白手起家(少时乞讨为生),将印染厂做到了全国知名。剧中有一句评价他的话“并不是所有人都得读书,天生顶级人才就不能读书识字,再好的书也会限制他的才智。”看来陶华碧和陈六子一样,是“天人”。

      2000年,在李贵山的协助下,陶华碧制定了老干妈管理章程。规章制度很简单,就像普通人家的家训一样,多是一些诸如“开心干活,有事找领导,不能偷懒”之类的句子。像是家长教导子女一般亲切平和。靠这样一套不曾修改过一个字的简单制度,17年来厂子始终稳定发展,从来没出现过什么大问题。

      至今,在陶华碧的公司,2000多名员工,无论男女一直都称呼她老干妈,她居然能叫出1500人的名字。

      不仅如此,她记住了生产组长以上近500人的生日,只要是他们的生日到了,都能收到以她个人名义送的礼物,和特意准备的长寿面一碗;有员工因公出差,她都像送儿女远行一样,送他们出厂门,坐上车之后才转身回去;只要有时间就到员工家串门,询问家里有没有困难,有难处的,她就当成大事,派人全力解决;任何一个员工结婚时,她都亲自当证婚人,无论是经理、主任,还是刚入职没有过试用期的新员工,都同等对待;每逢过年过节,除了公司福利外,他都另外自掏腰包请全公司会餐,一年中有三十多次,全体员工一个不少……

      有一次,一个男员工离开后在别的单位干得很不顺心,特别想念老干妈,却又不好意思直接见她,只好托以前同事带话说想回来。陶华碧一听,就说:“我也一直惦记着他呀!《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虽不是乾隆亲生的,但是出走了,皇阿玛无时无刻不惦记她,我就是这样的心情。转告他,也让他转告所有从‘老干妈’出去的人,如果他们在外面干得不如意,都可随时回来,当妈的哪会嫌儿丑呢。”

      从此,公司只要有员工离职另谋高就,她都准备一件礼物欢送,并让秘书写张字条夹在礼物里,上面只有四个字“不好,回来”。

      这种发自肺腑的真诚,别处无有的亲情化投资,使陶华碧的公司具有了难以想象的超强凝聚力。在员工们的心目中,陶华碧已经不是“干妈”,这简直比“亲妈”还亲。

      “老干妈”的管理团队是陶华碧一手带出来的,这个团队的管理理念就是她的做人法则,这是中国大型企业中最神秘的一支团队。坊间对这支团队评价为:忠诚、勤勉、低调、极致。

      很多国外的专家学者研究陶华碧的管理方式,怎样也琢磨不透。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柯林斯说:“制酱是工艺,管理是能力,这工艺已经让人钦佩不已,可这能力更是让所有企业家望尘莫及。这是大智慧,这种智慧是上帝专属她的。”

      “我的公司不上市,不骗股民的钱;我的辣酱不申请专利,坚信没有谁能模仿出这种味道;我不贷款,不借银行的钱,不给政府添麻烦;我的员工是最棒的,他们都是我的儿女。我是老干妈,我是陶华碧。”

      2016年8月,恰逢陶华碧办厂20周年之际,她的制酱工艺成功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天,在20年前早被还未成名的水均益预测到。

      “老干妈”已经上升到了饮食艺术的高度,而陶华碧的做人风格和管理能力更是艺术的辉煌展现。

      “我这一生,普普通通……”这才是传奇,这才是奇迹,这才是征途。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她是万民“老干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ws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