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荣升初中男生的若水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十大歌手比赛,作为他的教人唱歌的妈妈,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了指导他参赛的任务。
若水选了首高难度的歌:戴荃的《悟空》,带上他们班另一个也报了名参赛的同学一起,今天下午开始了我们的训练。
若水的水平我是知道的,但他应该是有很久没有认真唱歌了,一唱起来就嗓子发痒、咳嗽个不停、口干舌燥想喝水,总之是各种状况层出不穷。
我没有着急催他,坐那里看他演,慢慢地等他恢复一些状态,再一点一点地引导,给他讲我们所知道的孙悟空,讲九九八十一难,那人生路上总也绕不过去的艰难阻隔,一个人坚守着内心的信仰在黑夜里独行的孤独寂寞,慢慢把他带入《悟空》这首歌的意境。
再慢慢教他放松身体放下喉咙,试着哼鸣,再试着轻轻唱出第一句,他忽然有种找到感觉的惊喜,眼神里发着光,表情明显地雀跃起来,告诉我,哎妈妈,唱起来舒服多了。
一句句教下去,更多的是让他自己去发现,指引给他起伏、带领他体会收放,告诉他不必一味去模仿原唱的每一个细节,同一个故事他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他很快领悟并用表情和声音表达了出来,眉眼间已经沉浸进入自己的角色。
我当然是开心的,虽然也有几多遗憾,若水两岁时就已经会唱四十首儿歌,五岁到七八岁的这两三年是个断层,几乎不在我身边。后来他就喜欢了电子音乐、平时都听国外的纯音乐,几乎不听中文歌曲,再加上那种少年的叛逆,之前每每我要教他唱歌都没有真正得到实施。
但幸好有音乐,我们母子俩的沟通一直非常通畅。每个礼拜我们相聚,他都会跟我分享他最近又发现的好音乐,好几首很好听的英文歌,都是他介绍给我的。
这次十大歌手的契机总算让我夙愿得偿。我趁此机会跟他说,以后每周跟着妈妈上一节课,现在差不多到变声期,要好好帮助他保留下他的声音,他的乐感那么好,节奏感无敌精准,唱起歌来的他是享受的,我看得出来,希望这个爱好能一直伴随着他,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里随时可以做他的港湾。
若水平时在同学老师面前是一个嘻嘻哈哈没心没肺的模样,我今天告诉他,可以利用登台唱歌这件事情修正一下自己的人设。他说妈妈我不用修改,“那就让大家看看王若水居然还有另外一面”。我这么说,他完全同意地对我点头,说“还是妈妈最了解我”。
我一直把他当一个大人一样的去对待,今天也毫无保留地跟他分享了我自己的目标管理法。盯准自己的目标,做最好的准备,接受最坏的结果,享受中间努力的过程。并不是说不去争取结果,但很多时候结果并不是我们努力就可以左右,所以无论结果是什么,都可以笑着接受。
然后尽自己的能力去练,做到最好。得不得奖并不那么重要,但不能接受自己因为没有好好准备而失败。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我本来可以。
相比较而言,若水带来的同学要明显的没有那么多毛病,他说之前学过两年声乐,一看就是受过“训练”的样子,虽然有点跑调、气息不够,毕竟是孩子,很正常。可那种一招一式地唱歌的方式,咋看咋让人觉得别扭,头按照位置晃,手按照位置摆。
回想起前几天参加电视台公益演出的时候,也有个小女孩献唱,一首原本应该活蹦乱跳的童年歌曲,被唱得老气横秋,头左边摆完了摆右边,手指了上边指下边。
我们教孩子唱歌弹琴跳舞画画,难道只是为了教给他们动作本身吗?我们不应该更多地去关注他们的创造性和挖掘他们内心的热爱吗?如果他们只是机械地按照我们给的流程去完成任务,我们能确定自己不是在做一件叫做扼杀的事情吗?
此刻回想他们俩唱歌的姿态,那姿势和表情,写满了对大人世界的献媚,完全是一种取悦式的表演,也许这样才符合评委的打分标准才能够赢得比赛吧?但他们根本就不是发自内心地在歌唱。
这,也许就是若水跟他们最大的区别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