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迎接春光明媚的清明
神州日知 小芳
提到清明,大家绝对会想到这是一大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源自黄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根据古籍记载,冬至后第105天就是节气清明,而此一节气共有15天。
清明节又称为踏青节,它是中国的5大传统节日之一,是多数人要前往墓地扫墓与祭拜祖先的日子。
中国人自古以来是个“敬天敬祖”的民族,非常重视传统扫墓祭祖。
据说,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礼仪,后来传播至民间,万民争相效仿,因而历代沿袭,使之固定成为中华民族的知名风俗。
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是24节气之一的清明来临之日。
古人把清明分成三候: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思就是说,
在这个时节中白桐花会先绽放,随后喜阴的田鼠就开始不见踪迹了,因为它们通通返回地下的洞穴中,而我们还可以在雨后的天空中欣赏到彩虹。
《淮南子・天文训》云:
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则出币帛,使诸侯。
清明祭祖应选择穿着舒适的防滑鞋、运动鞋,不要穿凉鞋、拖鞋、新鞋、高跟鞋或抓地力不好的鞋子,小心行走,避免不慎摔伤的意外,或平日缺乏运动者肌腱拉伤、关节韧带损伤等情况。
老年人扫墓时,最好带上枴杖,适度休息,勿太劳累,家人应特别留意照护老人家的行动,随行的儿童也要看顾好,不可嬉戏奔跑,以防意外。
体质较弱或过敏体质、患有急性病的人应尽量减少郊外踏青的机会。花粉过敏者更要注意防护,戴上口罩、手套等,并携带抗过敏的药物。
扫墓时不要配戴隐形眼镜,因焚烧纸钱产生的烟灰入眼,可能会引起眼部过敏、角膜炎等症状,要及时用清水洗眼,并至眼科就诊;
也提醒您,注意燃烧爆竹的声响和火光烟灰,远离为宜,避免灼伤和造成小子惊吓!
清明节气的来临,正好代表大地是一片明媚春光、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从古至今它都是人们外出春游的好时机。
插柳戴柳,古人认为柳枝有神性,可以辟邪,所以在清明节时就有插柳户上辟邪的习俗。
古人以往就有清明踏青之说,而在《荆楚岁时记・第一部宝颜堂秘籍本》中则记载:“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等习俗。
所以,清明还具有禁火、忌讳洗衣与用针等的习俗,另外还会进行一系列丰富又有趣的民俗活动与锻炼体魄的体育活动,例如荡鞦韆、踢蹴鞠、插柳等。
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秽气,风筝放上天后,剪断风筝线,就可以祛除疾病和灾难。
由于有这一个清明节,因此,使得清明与其他纯粹的节气又有差异,在24节气中,只有清明与冬至是节气与民俗节日兼具的。
农谚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民国年间,曾经将清明节定为植树节。清明时节,树木焕发新绿,种下一棵树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的美好希望。
毕竟,节气是代表中国物候变化与时令顺序的标志,可是清明节却已是包含了既定的风俗活动,还象征着某种纪念意义。
因为,这个时节有祭扫坟墓的悲酸,同时,又可以具备踏青嬉闹的欢乐,因此,它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节日。
在24节气中,只有清明与冬至是节气与民俗节日兼具的。
唐代时秋千固定成为寒食清明时节女子的娱乐项目。唐代郑谷有诗云:“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
对中医养生而言,清明是相当重要的节气。
因为,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也是人体生长的重要时期,此时若注重吐纳调息法,将有益于人体的阳气。
因此,清明节是一年中养生保健的重要时期。
清明时节适时锻炼,有助于阳气生发,能强健筋骨。
蹴鞠,在唐代成为寒食清明时节与荡秋千一样流行的风俗活动。诗人曹松就说“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鞠儿。”“秋千女”与“蹴鞠儿”相提并论。让我们得以想象唐代女儿荡秋千,男子玩蹴鞠的情景。
因此,在清明时节,大家尽量穿着宽松的衣服到公园、草地、杉林等空气清新之处,散步、打拳、做操、练气功,适时锻炼,有助阳气生发,能强健筋骨,改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春季疾病。
斗鸡也是个很欢乐的清明娱乐活动。斗鸡之所以选在春季,大概因为按照鸡的生活规律,四月初左右是野鸡从树上群居到公鸡母鸡开始交尾的时候,此时鸡性好斗。
清明之际,人们体内的肝气会随着春日而逐渐旺盛,此时体内肝气最旺,不利脾胃,不仅会使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甚至引起各种疾病,这段期间正是高血压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时期。
清明节时节田野中大地回春的景象更具吸引力,野外踏青赏春,进行各种娱乐游戏活动,是节日活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当到清明之际达到最旺盛的时候,我们为了避免肝气过旺对脾胃造成坏影响,或导致情绪失调或气血运行不畅,理应避免一些会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发生。
关于吃食方面,我们应该多吃蔬菜水果,特别是时令蔬菜,例如韭菜、白菜与萝卜等。
当然,还可以多吃一些维护、保养肝肺的食物,例如菠菜、山药等。
青团:这一食品流行于江南一带。是用嫩艾草或者酱麦草等职务做成草汁,揉入糯米粉,做成团子。团子中有馅料,有豆沙、花生、芝麻等甜馅,也有香菇、笋丝、腌菜等咸馅。其外表因为草汁的缘故,颜色碧绿可爱,所以叫做青团。
此时的饮食重点在“养肝”,饮食要清淡,定时定量,低盐多蔬果,宜吃些利于肝脏生发、疏泄、养阴的食材。
“省酸增甘”,适当吃些酸性食物养护肝脏,多吃甘类食物以健脾。
例如:家畜、家禽、鸭蛋、动物内脏等,都含有较高的胆固醇享,糖尿病患、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多吃。
谚语中说“清明螺蛳端午虾,重阳时节吃爬爬。”清明时节的螺蛳是肉肥味美,所以还有“清明螺,抵只鹅”的说法。而螺蛳的做法,既可以烹也可以炒。
春天应时的蔬菜一一菠菜能利五脏、舒肝养血、滋阴润燥,适合补益春季因肝阴不足导致的头晕、贫血、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
菊花能疏风清热,有平肝、降低血压、预防感冒等作用,亦适合于清明前后适量饮用,但不宜过量,喝多也会伤肝。
清明时节也是多种慢性疾病容易复发,例如:哮喘、精神病、关节炎等,故慢性疾病患者忌食“发物”。
中医认为的“发物”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例如:竹笋、毛笋、鸡肉、羊肉、咸菜和海虾、海蟹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好吃好玩;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自古有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但寒食冷餐易伤身,有些人并不适合吃冷食造成阳气的耗损或阻碍,故吃冷食要因人而异,也不要过量。
清明前后气候多变,早晚温差大,易使人受凉感冒,又是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等的高发季节。
因此,要意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并减少出入公共场所的机会,谨防“病从口入”。
早上出门时,不妨准备一件方便穿脱的背心、外套或多穿一件风衣、多带一条围巾,感觉气温升高时脱掉,晚上下班时天气凉了再穿上,能有效预防感冒。
清明祭祖缅怀先人,容易使人情绪低落,产生抑郁、悲伤等波动的情绪,影响身体健康,尤其是老入、血压偏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更要注意自我控制,维持情绪的稳定,身旁最好有亲友陪伴。
高血压患者除了保持心情舒畅之外,可以多练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气功或太极拳等运动,让自己静心,并避免从事负重活动,因为屏气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容易造成情绪起伏,也不要参加。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代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深层的文化意义。
民主制度确立后,人们开始反思,感恩于印第安人的善待和对自己的罪恶的忏悔,正式设立感恩节。
期盼万世清明
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国传统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落实了中国圣人孔子与佛教始创者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6世纪所提倡的孝道。
孔子与佛陀虽分别住在中国和印度,但两者却生存于同一时代;孝道是两者为促进人间和谐,共同提倡的教义。
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已根深蒂固地融入中国人的社会体系,以致每个人都明白到自己在清明节对祖先所应尽的义务;
其文化意义正是中国社会数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文内涵所在。
在佛教的《善生经》中提到,为人子女的义务就是时常做功德回向给已故的父母。
因此,身为佛弟子者应在清明节追思怀念已故的祖先,并以亡者的名字做供养来帮助他们解脱。
是故清明之际,佛教各大道场都会举行清明思亲法会,超度十方六道亡灵。
因此,在清明节的时候,除了扫墓及祭祖以外,应遵循祖先的教诲、发扬祖先的美德,并且将一切善行功德回向给他们,令他们早生净域,离苦得乐,这才是实践孝道最具体的表现。
人们会在当天前往祖先或亡者的坟墓、骨灰塔祭拜打扫,并以亡者的名字做功德。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有个“感恩节”,很多学者也建议中国设立“感恩节”,其实,清明节祭祖感恩不忘本,不就是中国的“感恩节”吗?!
美加人民最初设立感恩节的目的,是这些欧洲流亡者的后代对北美大陆最初的主人——印第安人表示感恩。
1620年来自英国的“五月花号”载着不堪忍受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抵达了北美大陆,受到了当地土着居民的盛情款待和慷慨援助。
后来随着殖民主义的发展,这些原来的客人开始驱逐和杀害友好的主人,使得这块大地上充满了邪恶和仇恨。
美国民主制度和人权确立后,人们开始反思,感恩于印第安人的善待和对自己的罪恶的忏悔,正式设立感恩节。
我们这片土地的主人就是我们的先祖,如同美洲大陆的主人印第安人一样,我们这片土地也经过多少杀戮和流血,才保住这片生我长我的土地!
今天,我们祭祖,也不是要感念祖宗经过多少杀戮和流血才保住这片土地,才有了我们生存的根本,难道我们过这个节日不也是感恩先祖,反思过去,减少杀戮,期盼万世清明吗?
而且,我们的清明节,远比美国感恩节内涵丰富的多!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单独再设一个“感恩节”了!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