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给学生随笔写作日常练习大发表平台《星空》第一期出刊以来,各方面的积极性似乎都有了全新面貌: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高了,连带写作态度 也认真了不少,学生的这种写作发表意识甚至把家长也开始积极督促于重视孩子的写作了。
学生的写作意识与态度有所提高,这是我意料到的,但家长的支持与对孩子的重视又有点超乎我的意外,看来,我的辛苦付出,现在还是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心里甚是欣慰。
写作作为人的一种软实力,并不是不存在于人的大脑和心灵中,而是以一种隐形潜藏的方式早就存在着,这是人的生存与生活的天然方式,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行着言语表达,这就是最为粗糙的言语口头表达形式。而我们的写作只不是口头语言的另一种更为正式或精准乃至深刻永恒的言语表达形式而已。而对于我们每天一生存的基本形式的口语社会交流,既是必须也是自然还是容易的,何以要我们进行书面表达——写作,就变得困难甚至愁眉苦脸,心理畏惧不愿下笔或欲言欲止了呢?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传统的写作教学的误导或认为设置的障碍,让人形成了一种强大得看似难以跨越的恐惧。写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精神性创造活动,它需要人充分调动一切外在与内在的综合因素参与融合才能最终实现。但是,作为交流形式的存在,却有另一个层面的意义,即实现交流即可,这与我们日常的口头交流没有很大区别,也就是有话则写,长话长写,无话不写,自然而然,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即可。而传统语文教学中,把作为写作的交流形式较严重地脱离生活写作,一位地引向应试写作的投其所好,因此也就有了什么写作技巧、中心主题、语言优美等完全偏离实际生活交流目的的写作指导,这严重败坏了学生以及人们的写作观念与胃口,从而把这样的偏离写作本质的所谓写作当成了真正写作的本源。长期以来,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现在已经完全忘记了真写作的本质,也逐渐以假乱真,反而真写作没有人愿意了。
关于语文学科教育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方面的教学书籍的阅读后,在语文教学中,我多次尝试为如何打破长期传统语文教育中写作教学制造的壁垒,真正打开学生真写作的心扉之门寻找法门。时至今日,在有了一定理论基础上,开始在学生身上具体实践多读常写:一是课外阅读的课内化进行;二是日记或随笔写作的日常化。多读为写作的储备与积累做好充分准备,常写为生活阅历与书本阅读经历的学以致用真正打开实践之门。尤其是每日日记或随笔的方式,不限主题、字数与体裁,文体自由,心灵自由,形式自由,写作时间自由等多种自由,真正让学生在写作本质上拥有心灵自由的情景下敞开心扉,想写就写,写我所想写愿写之事情。对于写作,自由就是一切,因为写作的最大天敌是束缚,因此,心灵之思想与精神的自由就是写作本质,遵循其本质的写作才能真正彻底打开人之思想与精神。这就是当年陈寅恪对王国维高度概括:“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事实上,在刚毕业的上一届学生三年来的写作实践来看,写作时间与形式的自由,日记或随笔的日常化坚持,三年来的坚守与练习最终收获不小。在9月份入学以来的新一届初中生仅仅一个多月的再度实践,写作热情与积极性的提高也已经初见端倪,尤其是《星空》发刊以来,学生拿到手后的认真阅读神态以及当天写作日记或随笔的质量可见立竿见影的奇效。我深知,这种神奇的效果,绝不是可以保持不变的,剩下的就是如何呵护与保持学生们如此的写作热情,以及在写作路上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精神营养——鼓励与表演,这是开发学生心中写作软实力飞跃最有效的支撑。还有精神补给之外不可缺少的写作硬实力——写作技法上的指导与练习,这是给学生写作驰骋自信人生腾空而起的装上的翅膀。但最重要的是,学生潜在的写作欲望与自信心,因为对于本然与人的写作潜力,缺的并不是所谓的那些外在于人的技法,而是强大的心灵与精神力,所以,变无形之灵于有形之文,于无声处听惊雷,是催生,那就是给学生一个舞台,一个真正让他们的文字或作品展示的舞台。于是,在此理念下,我的第一个学生日常化写作发表平台——《星火》产生了;三年后迎来送往,新一届的初一学生的到来,一个崭新的升级后的随笔发表平台——《星空》再次闪耀面世。之前的《星火》是自我打印装订,比较简单与粗糙的,现在的《星空》是由家委会复杂寻找打印装订商,真正具备了正式出版刊物的模样,自然效果也更好,拿到手的第一期,学生迫不及待地如饥似渴地阅读的神态,让我看到了,他们对自己作品真正变成铅字打印体的骄傲与自豪,这才是人性,才是真正催发学生写作欲望与积极性的人心深处的根本原因。
写作并不难,难在隐形的翅膀没有展翅高飞的欲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