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场景1:
早上洗漱完毕后下楼。先于我下去的娃已经坐在餐桌旁跟外婆一起吃早饭了。
外婆:我观察了一下,妙妙的动作还是很麻利的,比你强。
我(不以为然):那是你没在现场看到她洗漱时的样子,经常盯着镜子半天也不动一下……
外婆:你看人家就是比你先下来呀。
我:那是因为我洗漱了还要整理床铺的嘛。
娃听着我和外婆的对话,一声不吭,埋头吃饭。我忽然意识到,当着别人的面被揭短,哪怕是个孩子,也会觉得丢脸没面子的。
场景2:
当天吃晚饭的时候,外婆提到了那两个为一年级准备的沙包。
我:那两个沙包是妙妙自己做的呢。
外婆:哦,是不是哦?
保姆:就是!那个沙包,哪里像是娃娃做的嘛,缝得那么好!
我:是哈,那个针脚走得很直,而且一针扣一针,缝得很紧密,我还专门拍了照呢。
娃听着我们的对话,还是一声不吭,不过开心又有点腼腆地笑了。
【反思】
其实在很长时间里,我一直是一个比较严苛的人。对自己要求严苛,对身边的其他人也是。因此在工作上,我完成的质量很高。这种特质在我担任潜质人才特训项目教练的那几年里被无意识地强化,并且达到了顶峰。简单的说,我会很敏锐地关注到他人的不足,并且指摘出来,然后要求他们改善和提升——“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是不被接受的”。但换到对方的角度,我的学员就会很有压力。而且这种作风一旦形成,很难不下意识地被迁移到与其他对象互动的场景中。而其他对象又毕竟不是学员,因此难免引发不满和冲突。直到学习并践行P.E.T.之后,我才逐渐意识到“接纳”的重要性,开始修炼包容和弹性,并练习如何给予肯定。
不过还没修炼好的时候,总是容易“原形毕露”的,比如在第1个场景中,外婆的比较直接激发了我潜意识里对孩子平日洗漱时拖拉磨蹭的不满,以至于当着大家的面就揭了她的短。而实际上,那天孩子确实表现得比平时都要高效——她自己换好了出门的衣服,洗漱完毕之后,直接下楼吃早饭,没有像往常那样跟我腻歪,或者赖在房间里玩这样摸那样。我的确看到了她的不同表现,但并没有想到给予肯定,而对于她的不足,却是毫不犹豫地就指了出来。
其实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当面被揭短,也会感到丢脸,而这种做法也未见得就能起到激励TA改正的作用(或许还会起到反作用)。所以更好的做法,应该是背着众人的面私下同孩子沟通不足,而当着众人的面给予肯定。是的,就像第2个场景中我做的那样。值得一提的是,肯定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就最好不要使用泛泛的“你好棒”、“你太乖了”、“你真能干”之类的言辞,而是具体说明孩子的行为到底好在哪里。除此之外,还可以补充一下这样的行为带给我们怎样的影响和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