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较往年更为严峻,有资料显示人数预计达到1187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9万人,这组数据虽然比教育部预计的数字有所差距,但都指向了一个共同趋势: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对就业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需要政府和高校采取更多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
自己家里虽说暂时还没有遇到这类问题,但身边同事朋友家孩子在周围一片“就业难的呼声中”早就不淡定了,许多家长也跟着孩子们忧心忡忡。
光我看到听到的就有211、985学校研毕的同事的孩子已经根据有关要求投档所学专业对口的招人单位,参与面试笔试,大都一次次失望,也可能是他们投档的招人单位名额资源很限,而投档的人数又多,才导致多数人希望渺茫,也可能是因为毕业生对就业岗位期望值高,而现实的差距很难达到愿望和预期吻合所致吧。
但昨天和一位朋友通话时却了解到:他家儿子今年西部一所知名高校本科毕业,原计划继续读研或者去一线城市闯闯,意料之外却有一机会与我们所在省城的一家不错的民企签了就业合同,而且与孩子学的专业对口,薪资待遇在本市来说应该属于居高档位。
家长透露:这次就业比较顺利,作为父母也没有想到,按照他们的想法再继续读研可能对孩子以后的选择余地更大一些,但孩子经过学长推荐和对周边市场的了解,以及自己所学专业加上在学校的综合实力表现等条件试着投了一些自己心仪的单位,没想到居然快速被录取,而且已经上班了。
孩子讲到:“在父母身边离家近、住宿交通成本小、何况又不是三四线城市相对经济落后,虽说一线城市机会多,但对毕业生的各方面要求高,关键是生活成本高,即使能找到工作,扣除生活必需开支,所剩无几,更重要的是压力大,几乎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指数。”
“这次回到父母身边工作,权当一次比较轻松条件下的历练,自己年龄还小,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生活,累计各方面经验,也说不定哪一天来个凤凰涅槃,忽然想到大城市去试试水深水浅,就目前来说这是自己的选择,哪怕实践证明我首次选择不甚合理,也还有大把时间去改变,如今不是有说法‘试错成本’,这也表明给自己留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听了这话,不仅对于孩子的父母,就连我这旁观者也被刷新了甚至可以说颠覆了对就业场景思考的观念: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在不切实际的想攀高枝,这其中就有像朋友孩子这样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酌情选择,关键是搞清楚‘想要什么’,而不是懵懵懂懂和漫无边际。”
记得去年还有一位朋友的女孩也是211研毕,在求职体制内单位无果的情况下,及时转变思路,也得到了一家民企的合理安排,使求职女孩和家长的普通愿望基本得到满足,听说工作的也挺开心。
以上实例说明就业不只是要靠政府创造条件,自己也应该适时改变思路,“一棵树上吊死”的模式早就该被淘汰了,可不可以这样说:在就业这条路上越能随市场变化而调整,机会就越多,自己的精神也会越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