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

作者: 马唐 | 来源:发表于2023-07-18 10:30 被阅读0次

    作者:李克

    过去,我们经历了漫长的短缺时代。

    粮票是在1993年才停止使用的,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告别短缺经济的正式标志。

    中国从短缺到过剩的转换,来得非常之快。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95%的工业品供大于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行业,开工率不足30%。

    全国1.6万户国有工业企业中,39%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当是,白酒业只有古井贡酒,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是赢利的,烟草业只有上海卷烟厂,红塔集团,白沙集团,常德卷烟厂是赢利的。

    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这场危机同时也波及到中国。

    当时,有人在讨论这场危机时用了这样一个比喻:这场危机对于中国来说是雪上加霜。

    这个比喻很好,提醒我们要分清雪和霜,千万不要以为那白茫茫的一片都是霜。

    美国是因为金融机构不能够正常运转导致的金融危机,而在中国发生的则是一个很古色古香的、很传统的,原来在教科书当中就接触过无数次的这样一个危机——生产过剩型危机。

    今天,我们遇到的依然是同一个问题。

    有人用通缩来概括当前经济的问题。

    但,通缩,包括许多与此相关的问题,如经济反弹乏力及失业等,背后其实就是过剩的问题。

    这个过剩危机不完全是2008那个过剩危机。

    所谓相对过剩,是相对于人们的购买能力的过剩。

    由于购买力不足造成的过剩。而绝对过剩则是指,生产的数量已经大于人们需求的数量了。

    纯而又纯的绝对过剩,是很少见的。

    现实中,

    有那么多的房子卖不出去,但也有不少人买不起房;

    有那么多耐用消费品过剩,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上捉襟见肘;

    有那么多的人虽然在银行有一定存款,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不敢拿出来进行消费。

    用来佐证的是——六亿人每月收入不足1000元。

    1,

    持续20多年的大规模集中消费时代结束。

    房地产已经处于饱和甚至过剩状态,尤其是在三四五线城市。

    2022年汽车的产销量分别为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已经接近3000万辆的天花板,而现在的产能是6000多万辆。

    三大件早就进入以更新换代为主的平台期。

    2,

    现在我们需要消化世界工厂的过剩产能。

    中国是最大的世界工厂,很多产业的产能是为整个世界市场准备的,但大拆解的过程使得部分外部市场在流失。

    在这当中,相当部分产品不可能完全由内需来消化。

    这就如同饭馆的饭菜是为顾客准备的,靠家人内部消化的空间是很有限的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现在面对的真正问题:

    是过剩,

    是产能过剩,

    是内部大规模集中消费时代结束与与外部大拆解双重压力下形成的生产过剩。

    人们纷纷在呼唤大招,呼唤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

    呼唤降息降准者有之,

    呼吁政府发债增加投资者有之……

    问题是,这样的思路能真正解决问题吗?

    几乎所有刺激措施的设想,都指向资金的增加。

    注入流动性会增加经济的活跃度。

    但问题在于:

    如何将增加的货币转化为信用扩张。

    关键问题是谁来借钱?企业、政府、个人?

    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企业,因为钱只有到了企业中才能带来投资和收益。

    即使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面对几乎全面的过剩,有多少企业有增加投资的动机?

    那就拉动消费吧?

    低收入群体消费潜力的挖掘远水不解近渴,而主流消费群体已处于饱和状态。

    内需不是想拉就可以拉动的。

    人们经常将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与日本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相比附,但两者实际上有很大不同。

    在中国,

    虽然在整个经济的层面不能说完全不存在这个因素,但企业的主要问题不是这个,不是为了修复负债表而不贷款,而是贷款扩大了产能,东西卖不出去。

    尤其是出口。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有周期性和阶段性的。

    日本在房地产泡沫泡沫破灭后有三十年的停滞,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在金融危机后也有十多年的低迷。

    这都是必须的修复过程。

    现在人们都在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跨越并非一定是一鼓作气,有时需要一个喘息和下蹲动作,以积蓄力量。

    以消费为例,耕牛累了,是让它喘息一会儿,还是继续进行刺激?

    历史上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面对从短缺时代向过剩时代的转折,所谓一蹴而就的刺激措施是没有的,强行刺激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这时,真正需要的是,结构性改革:

    创造一种友好的国际环境,尽可能保住外部市场;

    实现产业升级,淘汰过剩产能,甚至淘汰某些某些低质量的企业;

    通过市场机制,赋予中小企业以生命力,尽可能保就业;

    尽可能调整利益关系,让利于民,让利于企业,提高居民所得部分的比重,使财富和资源更多蕴涵在民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en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