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橙子学院-30天专注橙长计划
装摄影 | 摄影是一门装的艺术

装摄影 | 摄影是一门装的艺术

作者: 金晟Jason | 来源:发表于2017-03-12 15:31 被阅读42次

    因为早年被大学摄影教育上过,所以在身边很多人的眼里我也勉强算是与专业人士沾边,于是经常问些我回答不了的摄影问题。终于被问毛了,于是带着充足的无知精神和浓厚的报复心态,认真的开始写这篇也许在政治和艺术上都不那么正确的标准答案。

    我认为,摄影是一门装的艺术是的,我是认真的,就一个“装”字了得。

    装什么?

    首先以我理解,摄影就是捕捉和取舍,后期再花哨也只是些许润色。对于绝大多数的摄影者(此处包含且不仅限于摄影家和摄影师们),摄影行为归纳来说就是“世界那么大,我去看了看,带回这些照片。”于是将世界的哪一部分装进取景框便成为了所谓学摄影的重点课题。装什么时间的什么景色,装什么状态的什么人,用什么角度角度装进去,其实很多摄影教育消耗了大量课时的问题归纳到装的范畴中,也就显得没有那么难了。构图、曝光、光圈、速度、白平衡这些听起来很专业的词汇其实都只是工具,摄影的真谛并不是在大千世界中进行物理或化学实验,掌握这些基础技能的目的是把眼中发现的美或不美装进自己的照片。所以有时看到很多发烧友之间关于光圈和速度的激烈争论表示不解,而对很多爷爷摄影师一P走天下深以为然。人文、纪实、风光、街拍、黑白、胶片、观念这些炫目而肃穆的标签很多时候对拍好照片真的没什么egg用。且不论这些概念之于学术研究的价值几何,如果每隔几年就跟着风潮修改自我介绍想必也很麻烦吧。当然不是说这些标签背后未必就都是虚荣的炒作,不过如果仅仅是在马桶上看了热门公众号的几篇软文就开始自我限制拍摄题材和手法,我还是觉得很对不起没被你装进取景框里的世界。说到这里其实突然觉得自己当年的四年光阴真是虚度了大半,借此忍不住安利一本在国内并不出名的老书,彼得森的《学会创造性观察》

    用什么装?

    当然,我最常遇到别人咨询的主题并不是我上文说的装什么,大约9成的咨询其实是关于买什么器材,也就是用什么装。自从老祖宗说了“工欲善于事必先利其器”之后,国人对于工具的迷恋就一发不可收拾。当然各种摄影器材带来的形式感和仪式感也确实容易让人陶醉。虽然我屡屡建议大家先用手机认真的拍完3600张照片之后再决定要不要买台单反,不过通常第二天就会在社交媒体看见他们晒自己的新相机或称“小老婆”。为什么是3600张?因为我的摄影启蒙源于远古的胶片时代,35mm胶片通常一卷是36张,偶尔运气好会多一两张。3600张就是认真的拍摄100卷胶片的工作量,每天一卷也要三个多月。如果三个月还那么迫切想要,那该买就买吧。至于买什么我却永远给不出大家期望的答案了,因为以当下的摄影风尚来说,单反、微单、大画幅,凡是颜值高的、价格贵的、尺寸大就是好的。于是经常无奈的看见扫街团的长枪短炮中,那些仅有5.6的光圈副厂镜头却也都长的膀大腰圆。而那么多同一型号的旗舰机型为了张扬个性只得穿衣带套,迷彩、豹纹、涂鸦风,堪称五彩斑斓。当然出于时代落伍者的小肚鸡肠,看见最近又有很多摄影者赶着“手工影像”和“胶片质感”的时髦又开始回归传统机型,偶尔我也会洋洋得意一番。在此推荐近几天刚看到的一组作品,非常有趣,《两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合时宜的工具》

    装在全媒体

    这几天带着深深的恶意潜伏在网上几个主流的摄影社区当中,总结出了一个有趣的鄙视链。有个人网站或图片博客的看不起混摄影论坛的,整满嘴的器材黑话其实就是器材党,拍不得好片子。混摄影论坛的看不起玩Instagram的,就是一群或真亦假的高富帅和白富美攀比炫富,出片全靠滤镜折腾,算不得摄影圈中人。Ins党则看不起玩朋友圈的,一帮文艺中年和无知小白领手机饭前消毒或是景点签到,连科学上网都不会,只关心有没有人点赞。其实我想说的全媒体并不在此,很多时候网上的喧嚣不如挑灯夜读。小时候每当写不出高分作文,脑中总会响起老师的一句话“功夫在诗外”。很多时候我们无论是拍照片还是装摄影,真正的修炼都在于摄影之外。因此与其在键盘上飞沙走石的堆砌各种“主义”、“流派”、“风格”、“思潮”乃至“情怀”,不如关了电脑用一张储存卡的钱买一本高质量的摄影画册,静静的读片。

    其实,作为一个箱底压着摄影科班文凭的外行人,更多时候我只想掏出手机,简单的拍一张照片,把世界某一角落的某时某刻,装进我的照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装摄影 | 摄影是一门装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ot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