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遁者油画作品《可说与不可说之间》

作者: 灵遁者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9-11-01 16:36 被阅读0次

导读:灵遁者油画作品《可说与不可说之间》。尺寸:80×1000cm

如果你看不到作者画了什么,读读下文就懂了。

20世界有两个天才,前者是维特根斯坦,后者是哥德尔。我不知道哥德尔对于维特根斯坦了解多少,但我觉得如果他俩认识的话,应该是惺惺相惜的。维特根斯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数学哲学,尤其是逻辑哲学方面的贡献。而哥德尔正好也在这方面是天才。 但显然哥德尔好像更胜一筹。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来看。维特根斯坦对于逻辑哲学有一句名言:“对于可说的,我们说。对于不可说的,我们保持沉默。”保持沉默的原因很简单,我们无法说,也说不出来。就是我们道不出答案,无法道出此问题真理的时候我就应该沉默。那什么问题在维特根斯坦眼里应该沉默呢?比如伦理,比如爱情这样的东西,就是要沉默的。 ——灵遁者《真理是相通的》

哥德尔就更牛了,他的研究更究竟!他直接通过数学论证得出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内容是这样的:“任意一个包含一阶谓词逻辑与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伪。”还有一个第二定理:“如果系统S含有初等数论,当S无矛盾时,它的无矛盾性不可能在S内证明。”就好像,哥德尔在用这个公式,在对他的前辈维特根斯坦说:“你说有些东西,要保持沉默,我来证明为什么要保持沉默。”

向京:风格说起源于法国布封的《风格论》,著名观点就是“风格即人”。我对风格的理解也基本在这个框架之下的。好的艺术看到人,看到人的问题,看到作品的表皮有人的内核;看到对问题的敏锐追问,看到作者个人语言与目光的独特性,甚至看到感情。这也是我判断一个艺术家一件作品好坏的标准。

风格不是形式感,对艺术来说,不是构建个易于辨识的符号化的图式就叫风格,我的标准是作品里能看到内在的人,他一致性的思考路径、语言探索、甚至是独特人格。所谓“作者”的概念,不仅仅从一件作品判断,最好能看到系列的作品呈现,才能相对完整了解一个艺术家。

现代主义以来,作者的主体性越来越重要,我想“风格”概念的建立,除了在欧洲人本主义的肥沃土壤上,也是一种现代性的后果,对于主体性的强烈意识。

我们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理解“风格”,也在这样的例子里理解标志性风格的价值——它显然是具备艺术史意义的。尽管创作者绝不会“为了”艺术史而工作,但好的艺术,会对艺术史的序列生发质疑,具有推进价值,至少,好的艺术,应该不断在思考艺术何为,艺术的可能性,无论你用怎样的介质,结构怎样的语言,聚焦怎样的问题,它从人出发,从时代出发,但不仅仅是对创作者个人有意义,我常爱说,作品只有可被分享可共情的部分有效,对关于人的共同问题的部分有效,它终会被归入到历史的上下文中,这也不是创作者所能左右的。

灵遁者国学智慧整理提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灵遁者油画作品《可说与不可说之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qq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