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了风险决策中的期望值理论,该理论并不能完美地解释人类的风险决策问题,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另一个风险决策理论:期望效用理论。
测试
假设你只身一人到深圳闯荡,赤手空拳、身无分文。现在你有一个机会做出一个选择:
C:确定性地得到1000元;
D:抛硬币,正面朝上,你能得到2000元,反面朝上,你什么也得不到。
你会选择哪一项呢?写出你的答案:____
在解释这道题前,首先要弄清楚三个概念:
前提:在C和D的期望值相同的情况下:
1)风险中性----既不偏好风险,也不规避风险,无所谓选C还是D;
2)风险规避----不喜欢风险,即选择C;
3)风险偏好----偏好于风险,即选择D。
我们看一下C选项和D选项的期望值为:
EV(C) = 1000 * 100% = 1000;
EV(D) = 2000 * 50% + 0 * 50% = 1000.
C选项和D选项的期望值相同,根据期望值理论,人们会对这两个选项无所谓,即风险中性。
然而,事实上绝大部分人选择C,这也证明了期望值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人们的风险决策行为,它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那么,这个结果是否表示人们的决策是欠理性的呢?并非如此。试想一下,当你只身一人在深圳,又身无分文,确定性的1000元能够解决你眼下最棘手的问题,比如吃饭、住宿。如果没有这1000元,你可能都难以生存下去。相比之下,第二个1000元对你的重要程度要弱一些。
于是,引入了效用的概念。什么是效用?我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大概就能明白。比如,你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第一块面包带给你的开心和味道是无与伦比的,吃第二块面包时,你也觉得好吃,但和第一块相比 ,满足感已经没有那么强了;而到了第三块面包,你大概也只觉得它只是一块面包而已,它的效用不如第二块,更不如第一块。
这也说明随着消费的增加,消费者从每个单位产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不断减少的,即边际效用递减。
同样的道理,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同样的一元钱对一个身无分文的乞丐和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其重要性是完全不一样的。
看到这里,你大概能明白,期望效用理论与期望值理论的最大区别是:人们应该选择的是期望效用最大的那个选项,而不是期望值最大的那个。
大部分人选择C,也就是无风险的选择,所以人们是风险规避的。边际效用递减和风险规避是等价的,因为边际效用递减导致的人们的风险规避行为是完全理性的,是合理的。
以上,就是期望效用理论的核心内容,明天我们再看最后一个风险决策理论:前景理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