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巴菲特的逻辑:只打那些“甜蜜区”的球

巴菲特的逻辑:只打那些“甜蜜区”的球

作者: Sarah潇潇 | 来源:发表于2019-12-19 13:23 被阅读0次

    在棒球运动员中,有两类击球手。

    一类是什么球都打,每次击球都全力以赴,力求全垒打。

    另一类人则是聪明的击打者,他们只打高概率的球。

    世界排名前十的击球手,都是后面这类人,而泰德·威廉斯就是这类人中的高手。

    泰德有一个鲜明的观点:不要每个球都打,而是只打那些处在“甜蜜区”的球。

    他把击打区划分为77个小区域,每个区域只有一个棒球大小,只有当球进入理想区域时 ,才挥棒击打,这样才能保持最高的击打率。否则如果去击打处于边缘位置的球,击打率会非常低。

    所以,在比赛当中,对于非核心区的球,即使嗖嗖从身边飞过,泰德也绝不挥棒。

    这种策略听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比赛中却非常难操作,特别是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几万名观众绷紧了神经,用期待的眼睛看着你,当球飞过来的时候,如果不打,就将迎来全场的嘘声。这时,坚持“只打高价值的球”就需要极强大的定力和冷静的内心。

    巴菲特把这种策略应用到了投资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投资哲学:只投资高价值、有护城河的公司,其他的根本不看。

    1992年索罗斯大战英格兰央行的时候,他的基金经理人德鲁肯米勒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甚至建议把所有钱都押上,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索罗斯的时候,索罗斯说这“太荒谬了……你知道这种事情多久才能出现一次吗?所以,要做的不是把所有的钱押上去,而是要把所有能搞到的钱,都押上去。”

    结果他们加上杠杆,总共投了100亿美金,最终大获全胜

    很明显,索罗斯的策略就是:专攻要害,一击致命。

    喜欢打麻将的人其实都知道,一场牌打下来,糊多次小牌的人,往往不如糊一次大牌的人赢的钱多。

    其实在其他领域也存在这样的规律,那些做得最好的人,往往不是做的最多的,而是那些做的次数少,而单次价值很高的人。

    真正的高手都具备一种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做哪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如今是一个机会更多、选择更多的时代,很多人都认为既然有这么多机会可选择,那做的越多,赢的概率就一定越大,其实不尽然,因为机会越多,意味着概率越小,越是有多种可能性,越是需要专注于核心竞争力。

    就拿投资这件事来说,以前我经常听到这样一种理财观,叫做“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原理相信大家都懂,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这是一种财务上的避险策略,但对于那些投资界的高手来说,他们的做法刚好相反。

    巴菲特在2017年的纪录片中说:

    “我能看见1000多家公司,但我没有必要每个都看,甚至看50个都没必要。投资这件事的秘诀,就是坐在那儿看着一次又一次的球飞来,等待那个最佳的球出现在你的击球区。人们会喊——打呀。别理他们。”

    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圈子,我就待在这个圈子里,完全不管圈子以外的事,定义你的游戏是什么,有什么优势,非常重要。”

    “我能看见1000多家公司,但我没有必要每个都看,甚至看50个都没必要。投资这件事的秘诀,就是坐在那儿看着一次又一次的球飞来,等待那个最佳的球出现在你的击球区。人们会喊——打呀。别理他们。”

    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圈子,我就待在这个圈子里,完全不管圈子以外的事,定义你的游戏是什么,有什么优势,非常重要。”

    巴菲特的投资效果印证了他的说法,就像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所说的:“如果把我们最成功的10笔投资去掉,我们就是一个笑话。”

    人的时间、经历、智商都是差不多的,高手之所以比普通人做的更好,最大的秘诀就是“专注”,或者说是一种价值定位并敢于舍弃的能力,对人来说,这往往是违反本能的。

    麻省理工学院前教授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一书中说,人们在面对多个选择时,即使明知其中一项可以获得最大成功,他们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其他选择。因为我们的大脑,对于风险,天然是排斥和抗拒的。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才少,因为他们能克服那种心理上的本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巴菲特的逻辑:只打那些“甜蜜区”的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um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