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294658/ee81be1e5c4190e8.jpg)
不给自己留后路,未必错
【原文】 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而是也。郄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译文】 所谓“斗郄”就是使两个强者相斗。两强者相斗必有胜负。胜利的一方会夸耀战功,玄耀气势;败北的一方哀叹失败、自卑伤感,觉得对不起祖宗。如此,胜利的一方只知道夸耀成功和气势,不前进就会后退;弱方为自己的失败悲愤不已,不忘战争创伤,努力使自己强大,可以拼死一搏。只要敌方防御不够强大,就可以威胁它,以至吞并它。
在这里,鬼谷子用“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而是也”形容的是一种有进无退、以死相搏的坚定决心。
在前进之前,许多人已经习惯先为自己琢磨好退路,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智者的行为。假如万一事情做失败了,自己也不至于太被动、太难堪,总有退路。
不可否认,事先为自己留好退路,能够让人减少压力,心态更加淡定,从而更加从容不迫地上路,但人都有惰性,战胜不了身心的倦怠,抵御不住世俗的诱惑。留有后路,势必会削弱斗志,在困难面前退却、妥协,让退路变成成功路上的阻碍。
正因此,大多数勇敢的成功者认为给自己留好退路是弱者的行为,意味着从一开始便对自己和自己的前景缺乏信心。一个人若想取得梦寐以求的成就,不给自己留退路,逼着自己成功,是许多明智者的共同选择。
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留退路,具有切断后路的勇气和气魄,那么他必然会毫不犹豫地克服惰性,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迈进,勇气和潜能会全部激发出来。这样奋斗了,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成功自然也就逐渐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没有退路,才会有出路。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犹如逆水行舟,渴望成功的人们,尤其是充满激情的年轻人,都应该懂得不给自己留退路的道理,一旦目标定下来后,拿出以死相搏的决心,全力以赴地做下去。
“破釜沉舟”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不给自己留后路”理论思想运用于军事战争的成功案例。
公元前208年,刘邦和项羽共同推举楚怀王的孙子做楚王,与六国的旧贵族建立的魏、赵、燕、韩等国结成反秦联盟,军威大震。这时,胡亥派大将章邯率领20万人马北渡黄河攻打赵国。
赵国哪是秦国的对手,交战几次后,被秦军围困在巨鹿,处境十分危险,赵王就派使者前往楚国请求援助。于是,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带领两万人马救援赵国。
可是宋义担心与强大的秦军决战会损伤楚军的实力,并不急于赶去解赵国之围,行至安阳后,便令兵马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一连46天一直按兵不动。项羽心急如焚,多次劝宋义迎击秦军,但遭拒绝。
眼看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赵国又一再派人前来请求支援,而宋义仍旧按兵不动、自顾饮酒,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夺取了兵权,派手下将领英布等人带领两万人马渡过漳河去打秦将章邯。
听说楚军要渡河,章邯派秦将司马欣和董翳带兵拦阻。那两个秦将不是英布等人的对手,一交锋就打了败仗,急忙后退。英布等人顺利地渡过了漳河并牢固地占领了河的对岸。
渡河后,项羽见秦军人马众多、士气正盛,要打败强大的秦军,就必定要想出一个好的计策才行。于是,他命令士兵们把渡船统统凿穿,沉下水底;烧掉自己的营房,又把行军煮饭的锅也都砸得粉碎,每人只留三天的干粮。
随后,项羽对将士们说:“秦军人马众多,这次咱们打仗,只准进,不准退,要和敌人血战到底!如果不拼死一战,我们绝难活命!”
将士们看到锅砸了,船沉了,一点退路也没有了,人人都抱着进则生、退则死的决心,拼命向前。楚军以一当十,喊声震天,锐不可当,大破秦军,救了赵国。
所谓“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而是也”,项羽用破釜沉舟的办法断了将士们的后路,换来全军上下的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两军相遇勇者胜,抱着必死决心的楚军,就这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威震天下。
大胆假设一下,如果项羽当初没有“破釜沉舟”,而是给自己留有退路,在强大的秦军面前,楚军便有可能举棋不定,战斗力自然不会那么强了,甚至为了求生选择退缩逃避。那历史会是什么样子呢?恐怕胜负还得重新书写。打仗如此,做任何事都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