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我们先来分享一个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
同事A君向同事B君借钱,而B君恰好因为自己也有事手头很拮据,跟本就无力满足他的要求,B君对于A君的拒绝就很生气,而且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时不时的就会向他人吐槽A君的为人不仗义,枉对了这些年自己对他的帮助。
这样的事情虽不能说是司空见惯,但绝不鲜见。A君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根源就在于其在认知上的偏差,他只考虑到自己的需求,而完全没去想对方也会有具体的特殊情况,况且就是人家没什么事情,借与不借那都是人家的自由与权利。
由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认知的偏差有可能导致判断的错误,在这个判断里,错的(或不妥)永远是对方,这自然不是一个正确的结论。
由此可见,认知的偏差会非常有碍于人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含不妥)。
分享完这个案例,我们再回到正题~人为什么不易发现自己的错误。
客观的说,在主观上是没有人愿意主动去犯"错"的(含不妥行为,后文亦是如此),包括有时候有些故意为之的″犯错″,也只不过是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而己。
没有人故意去犯″错",实际上是源于所有的人都会有一个最基本最朴素的诉求,这个诉求就是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好"(生活),只是这个″目标″的好,并不能保证其在追求与落实的过程中,其采用形式与方法的正确。
由于在认知水平、修养、习性、价值观、个人德行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对于这个″更好"的定位,会有天壤之别,甚至是完全的背道而驰的。而这也正是我们的生活里,会有那么多令人唾弃与不齿的行为的原因。
在心理上,个人的向″好"愿望,难免会让人产生″自己是正确的″基本心理设定,有了这个设定,自然就不容易发现及认识到自己的″错"(含不足之处)。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遇到的那些经常被大家吐槽的,″乌鸦落在猪身上,就看到别人黑,却看不到自己黑"的人,以及所谓的虚容心太强,明知自己有错,却″肉烂嘴不烂"的表现,其实都是这种″自我向好"的心理设定的典型表现(后者更极端些)。
有了主观向"好″求″好″以及自己是正确的这个潜在心理设定,有些人在待人接物及处理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在涉及到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时,往往就会无限放大自己在目的上也是想让对方更好的主观愿望,而忽略了在方式方法上的客观性与技巧性。
比如很多家长想做为孩子的榜样常常提及,而孩子们却常常非常讨厌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这种只单方面注重自己的愿望的典型事例。
优秀从来不会是凭空而来的,″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优秀,自有别人家的家长的付出,做家长的首要的是要学会尊重,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尊重孩子的成长特点,当然还要尊重自己的角色,做个合格的父母,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想让孩子好的想法,在具体的落实上具有基本的正确性。
关于认知偏差,导致的方向性″错误",在生活里更是常见,除去本文开始分享的那种情形,其它诸如重男轻女、大男子主义,以及将自己的喜好作为评判衡量标准等等,当真是不胜枚举。
带着这样的偏差,就极有可能明明是自己己经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而在自我认知上却仍然觉得自己是无比正确的。这样的情形下,又怎能轻易的觉察到自己的"错误″呢。
认知习惯上潜在的"自我正确"设定,放大自己出发点的主观"向好"属性,而忽略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否真的正确,以及认知上的偏差导致的倾向性,这三个因素通常都是相互叠加的,它们叠加在一起,就成了人们认知到自己的"错误"的最大障障。
对于″错误"来说,尽管犯错的属性与等级及其频次会有很大的差异,但很明显的就是没有人会在这漫漫征途中不犯错误,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完全不犯″错误"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违背了人们成长及认知这个世界的客观定律。
发现并大方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不是在遇到挫折时的一味懊悔抱怨甚至是完全否定自己,而是以虛心及包容的态度,找到自己的不足及修正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尽可能的少犯"错误",从而实现内心向好的主观愿望与达成的客观事实,形成更好的统一的局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找不到或者干脆不认为自己会有"错",是比有″错"本身更可怕的事情。
来吧,让我们学会正确的反思,大方的承认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的修正自己的″错",使自己迈在生活之路上的脚步更踏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