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快要3周岁了,我一直处在焦虑中。
这种焦虑是复杂的,比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她现在处于什么样的敏感期,我应该跟她如何沟通,如何相处?比如,我上班回来,自己累得一句话也不想说,孩子不停地“妈妈”、“妈妈抱抱”,我真不知如何去回应她,又怎样安慰自己的内心。我知道在孩子最初几年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尽可能花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可怎样才算高效的陪伴?
有时躺在床上,快十一点了,我想睡觉,孩子还在叽叽呱呱地说:妈妈,我要讲故事。我想我应该温柔地告诉她:不,桐妹,很晚了,我们应该睡觉了!她:为什么很晚了?我一顿威胁,有时加一顿吼,然后黑夜归于宁静。但是第二天醒来,我后悔了:我昨天不应该吼她,她内心肯定受到伤害了。
我太急于做一个完美的妈妈,想要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
直到暑期,我碰到了P.E.T.,老同学果果带着我和几位家长一起读托马斯•戈登博士的著作《P.E.T.父母效能训练》。我对作者戈登博士的背景不再作介绍,因为百度百科里的内容非常翔实。这本书被译为33种语言,是在50多个国家被传授推广的父母培训课。
刚开始,我稍微翻阅了一下互联网的信息,我对P.E.T.的有效性是心存疑虑的,一是网上及网友的推广不够多,二是我觉得书与书可能都差不多,解决了这个场景问题,可能换个场景又要重新学。出于对老同学的无限信任,我打消了疑惑,决定“轻装上阵”,P.E.T.一定是一门简单而高效的的亲子沟通课。
学完这本书,感受挺多的。我就先简单说说平常用到最多的三点。目前,这三点能缓解我的焦虑。
01
“父母总是被指责,而非受训练”
这句话对我是有冲击力的。我无需把自己练成完美的家长。面对各种问题和冲突,我不需要再纠结是我赢还是孩子赢,即除了“非赢即输”的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没有输家”的解决方法。
本书开篇说:父母们受到的总是指责,而非训练。翻译还是有点生硬,但是读完本篇,我深有同感,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从孩子出生以来,一旦发生问题,面对的从来都是指责,而没有人跟我说:这里有一套训练,可以让你学会更高效地养育孩子所需的各种技巧。
02
“父母是人,不是神”
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真实的、原本的自我。《P.E.T.父母效能训练》最可爱的地方就是教我无须丢弃自己的本性,允许我拥有积极或负面的情绪,无须前后一致表现自己是个称职的父母。
我在P.E.T.学到了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行为窗口”。行为窗口可以分为“可接纳行为”和“不可接纳行为”两个部分。没有对错,只需区别问题归属。都没有问题,怎么处理;我有问题,怎么处理;孩子有问题,怎么处理。我觉得书上讲的方法都比较好用。
以前我一直认为,所有的问题,我都必须解决,所有的要求,我都必须接纳。现在,我也会表达我的情绪,开始接纳自己的情绪。同时,孩子有情绪,我也能接纳了,不再像以前那么担心。
这样,很多问题在慢慢改善,不再像以前那么无端地焦虑了。
03
“让积极倾听发挥作用”
虽然我家孩子已经会说很多话,但是她还并不太能表达她内心的需求和想法。
有一次她被猫吓哭了。大家都忙坏了,有的在骂猫:你怎么可以吓桐妹呢!有的在哄孩子:哦哦哦,不哭不哭,我们不怕猫咪。
我一边示意他们不要去撵猫,一边抱住孩子,孩子扑在怀里哭了小半分钟,我开始安抚她:哦,你哭啦?
她:嗯,我哭了!……我没有打它!
我:我知道,你没有打它。你只是想摸摸它。
她:嗯,是的。
继续哭。
我继续:它凶你,你害怕了?
她:嗯,它有点凶,我害怕!
我:哦,它可能觉得不舒服了。
她:我没有打它。
我:嗯,你没有打它。它有点凶了,所以你有点害怕。它凶的样子让妈妈也觉得害怕。
她停止哭泣,开始跟我聊天,聊猫怎么凶她的。
很多时候,我发现,面对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即便她很会讲,还是要积极倾听,不断解码。
也许我用的方法不太准确,但是不断地积极倾听,适当地发送“我信息”,还是挺有用的。
后来孩子也会积极使用“我信息”表达感受,我也能接受她“觉得难过”、“觉得不开心”、“觉得害怕”,并结合《我的情绪小怪兽》这本书,我再跟她磨合,积极倾听,解码,等她反馈,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过程。
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也是减轻我焦虑情绪的过程。
当我觉得自己和孩子不必完美的时候,孩子也不再感受到我的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