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母亲的亲力亲为,更是母亲的鼓励和夸奖,也是自我反思的思维灵动的成长,还是老师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对同学们的的高度信任。从小到大,母亲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们行为引以为豪的自尊与自爱。这次的周末回家之旅,又一次被老母亲给教育了。
原来,老母亲圈养了十多只小鸡,每个清晨,他都会在起床后的第一时间给这群小精灵一段“放风”,也让这群被束缚了自由的小天使们一个可以融入大自然的机会,也好让他们快速成长。
可这群小天使呀,就不那么的善解人意了,你稍不留神,他们就往园子里跑,让菜园子给遭了殃。为此,老母亲也只有给他们缩短了“修整”的时间,然后又让他们皈依伏法——关进鸡圈。
也因为老母亲临时有事,就把收鸡回笼这个小事儿交给了我,说什么,不能让它们去坏了邻里的菜园子,也免去不必要的口舌。可就是这样的一件小事,却让我给弄糊涂了。
先前,我是连哄带骗,软磨硬泡的想着法子让它们就范,以逮着它们,把他们一个个给关进鸡圈。可他们哪里听你摆布,实属无法的情况下,找来了妻子的帮忙,或是以合围的方式给它们来个瓮中捉鳖。未曾想,办法想了不少,还真是弄得鸡飞狗跳,东跑一只,西窜一只,满地鸡毛不说,就连我自己也是给累得够呛的。结果是抓了两只小鸡入笼,其余的都找不到北了,都给躲得远远的了......
老母亲见我累得不成样,笑我这个教书匠,读书读成了书呆子,说我只会读死书,不会转脑子。我和妻子也只能眼巴巴的坐在凳子上喘粗气,找着各种理由给老母亲拌嘴。
老母亲一边和我们念叨,一边不慌不忙的给小鸡拌食。末了,她端上拌好的鸡食,一边呼唤着小鸡,一边把那些四散的小精灵往鸡圈方向引,一群活蹦乱跳的小鸡追在了母亲的身后,等母亲把拌好的食料放进了鸡圈,小鸡们也都皈依佛法了,自觉地钻进了鸡圈。妻子打趣到:这叫你给他喂食,他给你皈依。方法不对,努力白费。
母亲笑了,我们也都笑了。
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唯有教师方法正确了,我们才会在教书育人这条道上少走弯路,少走错路。要不然,我们越努力,往往会越窘迫。
我的同窗好友小张,爱岗敬业,工作十分的认真,是我们学校老师们公认的“老黄牛”。他教的学生苦,老师也很累,可结果就是不理想。在同样的单位时间里,他的工作效率就比同年级的老师要差一大截。其中原因就是方法不对。
我们班的教室就在他们班的隔壁,关于小张老师的教育风格,我几乎做到了了如指掌。他的敬业精神还真是无可挑剔,他的教学风格是上课补,下课补,课后辅。很多时候,就连课间十分钟他也不放过,到头来,苦了累了,还是没有一个好结果,学生成绩老是上不去,更别说学生学习能力了。有时候,第二节课铃声已经响了,他还在拖堂,弄得下一节课上课的老师不得不延迟上课时间。
教学的“民主”和一讲到底的风格是他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导致他的教学质量低下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他的课堂上,根本就没有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他的教学完全是奔着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讲,根本就不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课堂上少了互动,也没有评价检测,学生也就基本忽略了他的讲授,乱糟糟的课堂纪律根本就不是好课的样子。学生相互讲话他不管,就连常规的课堂纪律他都不去维持,他就只能通过加大嗓门的讲课声来压住孩子们讲小话的声音。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就是简单的是与不是,问题设计少,价值也不大,课堂教学质量的也就打了折扣。
其实,教育是有方法的,也是需要教师用智慧的手段来渗入,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情景,给学生设定“陷阱”让学生就范,从而培养思维,发展智慧,利用评价手段挖掘学生潜能,激励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过程。也只有教师能够真正的驾驭好了课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设计,我们的课堂才会有质的保障。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崔允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夏雪梅在2013年1月《中小学管理》杂志发表的《“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一文中有这样的观点: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他们主张课程思维需要一致性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进行一体化的理性的设计与思考;强调在清晰的目标引领下的教学评的一致性,那才能有效课堂该有的样子,也才能为提升课堂质量作保障。
追赶小鸡回笼有方法,课堂教学也应该有方法可循。只有充分考虑了我们的对象的需要出发,我们才会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找到捷径,也才会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至于我们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更加自信,更能够找到生活的成就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