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秋天,是一个很美的季节,日光疏朗,晨间行在薄雾袅袅中,不似在人间。迎着倾洒的阳光,行在山水中,像被裹在一床阳光织就的棉絮中。如此良辰,正是赏景山林的好时节。因在庐山之麓求学,闲暇之余时便邀上三两好友趁秋色尚佳一道探访白鹿洞书院,寻访这座千年书院的前世今生。
寻白鹿,问圣学书院文化在中国由唐至清,延续千年,天下书院星罗棋布,不可胜数,风烟流转,但多少书院最终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白鹿洞书院却盛名久负,更凭借其悠久的办学历史以及深远的文化传统传承至今且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
寻白鹿,问圣学白鹿洞书院源起唐贞元年间,洛阳人士李渤当时隐居此地读书,并驯养白鹿为伴,“白鹿洞”之称便从此而来。之后的南唐朝廷又在此兴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由此,白鹿洞书院雏形渐具、兴盛一时。而白鹿洞书院真正大放异彩则是在北宋年间,因为它终于等来了一位有缘人――那便是被称为六百年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朱熹初到白鹿洞书院时,书院风光早已不存,只剩下断井颓垣、破败不堪。在向朝廷请求重修书院无果后,朱熹最终决定凭一己之力重振书院。他在附近购田置地,延请名师,广招弟子,白鹿洞书院从此进入鼎盛时期。后又历经几代兴衰,终延续至今。
寻白鹿,问圣学宋朝时理学风行,推崇讲学以及论辩,白鹿洞书院则是当时理学传播的中心,即使是当今,书院内的碑文古迹也难以胜数,其中便有对当时论辩风尚的叙述。书院内众多石碑有一块篆刻着《白鹿洞学院揭示》,上面留存的文字是对白鹿洞书院教育理念的完美概括。书院揭示提出了在书院教育中为学、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这一点相较于只为科举考试而兴办的传统官学有极大突破。为学需有思辨精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修身之道在于言忠信、行笃敬。处事接物不言功利,宽容温厚,这些思想在当今看来仍应该是我们为人处世应当遵守的信条。
寻白鹿,问圣学除却深远的历史文化,白鹿洞书院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它位于庐山五老峰之下,三山怀抱,一水中流,景色秀丽无边。又于后山层林下养了几只白鹿,更契合“白鹿”之名。闲庭漫步时若是偶行到此处,不妨先采上几束绿草,给那几头白鹿喂食。抑或是找一僻静处,独享这一片被旧时书卷,古墨温香浸染了千年的山林。行至累时,在书院前的贯道溪旁小憩,听泉水轻吟。心下恍惚,便能想到旧时书院学子在溪边伴着叮铃水声读书的画面,好不自在!贯道溪中石刻众多,最爱“枕流”、“清如许”两块。“枕流”二字,出自《世说新语》:孙子荆年少时欲隐居,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现在又读这段对话,仍觉意味深长!“清如许”则是来自朱子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寻白鹿,问圣学谈笑间听见有人感叹古人在此群山掩映,绿树成荫之处读书的雅趣。我也有感于白鹿洞书院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清幽的自然风光,故作此篇,以作纪念。
寻白鹿,问圣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