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 星期三 挑战第三天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三首·其二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三首·其三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
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杜甫一生,写下这三首《望岳》。第一首作于青年时期,约二十五岁时,他胸怀浩荡,站在泰山峰顶,放眼望去,苍生万物,尽收眼底,不由得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慨叹,极富理想主义色彩,又是个人真实感受。面对大好河山,身处高山峻岭,青年诗人雄视一切的气势毫无掩饰,一个“望”字,涵盖了一切,泰山遮天蔽日、主宰一切的伟大,正好应和了作者胸中永无止境的攀登精神。这个时期的杜甫,是不怕困难、满腔热忱的追梦人,是无数青年才俊勇往直前的励志代表。
十八年后,他在陕西去华山的路上,再次望岳——望西岳华山。此时的他,已是不惑之年,时局动荡,兵荒马乱,而自己年轻时立下的志向,还未实现。“国家不幸诗家幸”,“诗史”的创作有了足够的素材,但这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悲天悯人的气质、忧国忧民的胸怀、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使他在身处山川怀抱时,不由地抒情达意。时过境迁,当年登上泰山时的豪情壮志已不再,此时望岳,正如《望岳》其二所写:西岳高耸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就像围绕他膝下的儿孙。想要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却不知如何才能求得仙人手杖?可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而山峰也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攀。还是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再看山的本貌吧。
此时此刻,受“安史之乱”的影响,作者仕途艰辛,失意彷徨。诗中处处流露出艰难之意,“安得”一词和颈联一句,实际上是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难以实现。最后一句,也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面对这样的境遇,诗人有厌倦仕途意,但始终不放弃一腔报国情,这和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是儒家文化影响下传统士子忠君报国思想的表现。可见,中年杜甫,遭受了苦难和挫折,经历了人生中的种种不幸,有过常人的迟疑和退缩,但深刻在骨髓中的进取精神从未动摇过。
时光荏苒,迟暮之年,作者或许又想起了当年登泰山而小天下、登华山而路途险的情景,如今来南岳衡山走一趟,表达一些心中想法。《望岳》其三,先从传说写起,想到当前朝廷祭祀行为,不由担心:治国当在德政,而非烧香点蜡。多年漂泊,深受礼法道德的阻碍,如今终于有机会来到衡山,游走其间,泛舟河面,感受衡山气势。“祝融五峰尊”至“散风如飞霜”几句写衡山景色,是全篇中心,最后又回到祭祀意,呼应开头“秩礼”,而“曷以赞我皇”一句,委婉地劝喻皇帝,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虽已饱受战乱灾祸的折磨,关心民生疾苦、关心朝政的初心,始终不改,这是中国士大夫所独具的、最难能可贵的独立人格精神。
杜甫的一生,“道阻且险”,但在晚年,仍旧保留着“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社会理想。为了将一生的经历记录下来,他“笔落成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苦吟,“力透纸背”“沉郁顿挫”是对他作品的客观评价,据不完全统计,他最终留下作品1400余首,“诗史”更是刻录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是一名认真刻苦的真诗人,是不为外界所动的自由人。他为了“致君尧舜上,能使民风淳”,穷尽毕生精力,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融为一体,又把个人命运和社会命运紧密联系,他是一位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者,是真正的社会人。他做人做事,先从自己做起,从未空喊口号,从未自恃才高而得意忘形,也从未因为遭受客观因素的干扰和不公正待遇就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他有着世人难以企及的进取精神,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探路者、开拓者。
唐诗中的生命意识探究素材3:从《望岳》三首看杜甫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