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写悬疑是表,剖人性是实,一个人走出童年的阴影有多难?

写悬疑是表,剖人性是实,一个人走出童年的阴影有多难?

作者: 好风似水 | 来源:发表于2020-03-23 19:47 被阅读0次
    “每一个成年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孩童。这个隐藏的孩童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回荡,影响着我们对当下情景的反应。” ——罗尼·索兰

    最近读《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读到第五部,这一部是群像图,小说围绕着“劣童案”“宗子案”“狂牛案”等八个案件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各色人等,小说通过人物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写他们的成长轨迹,揭示他们的犯罪心理,读着感觉每个人都是带着过去前行的。

    这众多的人物作者大都从他们的童年写起,写他们成长过程中或被冷落,或被歧视,或被虐待,或被宠溺……这些不同于正常的情感给他们的人生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阴影。

    奥地利与弗洛依德并驾齐驱的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分析了童年时的不愉快经验对人的几种影响:

    一种是认为:“为了让我的后代不再经历不愉快,我一定要努力改变这种令人不满的环境。”比如《清明上河图密码5》中的王析,人称“王佛手”,他自幼丧父,母亲又是小门户出身,族里人都有些轻视他们母子,在这种歧视中长大,后来他对待别人包括自己的孩子就一味和善。还有一种认为世界予我以痛,我需报之以恨,所以他们怀着与这个世界不可调和的矛盾生活着。第三种阿德勒认为是他人曾经负我,所以我做什么都应该被原谅。后两种心理在《清明上河图密码5》中的杨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这个杨戬可不是二郎神,而是宋徽宗赵佶时期的一个宦官,深得皇帝宠信,被任命为彰化军节度使,最后官至太傅。

    在小说中太傅杨戬的所作所为令人侧目:他少年时起就开始处心积虑踩着别人往上爬,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惜屡次谋害他人甚至是恩人的性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官至高位后只是因为看着自己家人其乐融融而心生不平,最后设计害死全家人。

    在作者冶文彪的叙述中加入了杨戬大量的心理独白,从他童年挖起,写这个人的异化过程。

    “儿时一段冤,白发仍梦寒”——被父母忽视甚至是歧视的童年,让他失去了爱的能力。

    杨戬兄弟三人,他排在中间。哥哥只长他四岁,行事言语却已像成人一般谨重,因此深得他父亲器重,但凡见客交易,都要带去历练;弟弟则生得灵秀乖觉,极讨父母宠爱;唯有他,性子迟慢,又不善言语,始终难合父母的意。他越想做好,便越易出错,时常被父亲责骂。

    五岁时,他三岁的弟弟在田埂上不小心摔倒,他要扶时全被母亲斥骂说他绊倒了弟弟。恰好父亲带着哥哥过来,弟弟告状说二哥推到他,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就痛骂他,哥哥也没有好脸色。

    母亲过世后,父亲越发严厉,即便哥哥弟弟犯错,父亲也只骂他。那时他的父亲卖田被骗,隔几日便拿着那受骗的田契去县里争讼。

    为了讨的父亲欢心,杨戬把田契藏起来,想等父亲找的时候拿出来表功,没想到田契却丢了。父亲没了凭据,打官司输了,只得变卖宅院田产,抵还了官债,最后父亲将他五十贯钱卖入宫中。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三个孩子,通常老二地位最尴尬。老大作为第一个孩子父母带着欣喜看着他长大;老二生出来就已经没有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了;接着一个老三,因为小,所以作为弱势个体会得到多一些照顾。夹在中间的老二只能爹不疼娘不爱地自己使劲长大。

    这样的不公正待遇让杨戬特别缺少安全感,他在长大后不择手段向上爬,就是为了改变自己这种受歧视的命运。在杨戬的感受中“父亲从未对他笑过,更未赞过他一个字”,没有人教给他怎么爱,生活教给他必须狠。

    “无根亦无凭,无辜转无情”——儿童时经历的身体创伤,成为了生理缺陷,让他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对别人甚至是世界充满敌意。

    八岁时,他入宫受了宫刑,他身体一直不好,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在宫中这个勾心斗角的地方,充满了倾轧。

    其中一个叫朱瓒的同班,伙同几个恶伴日日欺凌他。他实在受不得,却又斗不过、逃不开。于是他找到一个机会下手,害死一个小黄门和他的好友姚辛,那个朱瓒也被砍成重伤,而他全身而退,趁此机会被选作小墨侍。

    之后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运用各种计谋一步步向上爬,终于做到太傅的位置,深得皇帝宠幸。

    如果之前的狠还有一点为了自保的迫不得已,到了后来的狠则是一种人性的异化了。

    “一念杀心动,从此万劫生”,他二十八岁时既位极人臣,八岁离家,二十年后第一次回家。

    看到父亲康健,两个兄弟都已成家生子,三代人合居共爨,一同操持一间生药铺。老老少少,亲亲睦睦;男男女女,恩恩爱爱。他见那宅院窄小,便替他们置买了一座大宅院,瞧着他们搬进去,个个欢天喜地。

    但是父亲的一句话勾起了他的恨意。父亲感慨说:“我杨家总算兴旺起来。这等宅院,子子孙孙,十几代都住得下。”

    他听后,似乎隔了二十多年,又被狠割了一刀。回到宫里,立即差了一个心腹黄门,去宫外密寻了一个泼皮,赶去拱州,趁深夜人都睡死,一把火将他的家人全都烧死。随后,他除掉了那心腹,又催逼拱州官府捉住那泼皮,将其处死……

    只一句“子子孙孙”便戳到了他的痛处,他被阉割了,他是没有希望的人,而家里人靠着卖他,靠着他的援助竟然要“子子孙孙”下去,所以他就痛下杀手了。

    杨戬是不幸的,他开始是一个受害者,但是后来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魔头,他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所以挡了他路的人,或者触了他痛处的人都成为他戕害的对象。

    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罗尼·索兰在她的心理学著作《童年之谜》的引言中写到:

    每一个成年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孩童,这个孩童被认为代表了该个体早期生活经历的记忆痕迹的总和。我们每个人自身都包含有源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客体关系叙述的层层记忆痕迹。这个隐藏的孩童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回荡,影响我们对当下情景的身体感觉和情绪反应。

    如果杨戬童年时能够被父母给予同等的爱,如果他童年时没有被卖入宫中,如果他童年没有遭受宫刑,如果他童年时没有被百般欺侮……也许就不会出现后来那个心狠手辣,口蜜腹剑,两面三刀的杨太傅了。

    这些童年事件让他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黑暗,所以他要以一种更黑的状态生存,他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他一直不思悔改。

    ③“春来窗外一枝柳,雨过船头百里青”——唯有唤起一个恶人内心的善良,才能让他终止恶行。

    《清明上河图密码5》中的主要人物“相绝”陆青的童年也是悲惨的。

    三岁不到,陆青父亲便已亡故,留了数百亩地。封建社会,一个女子如果丈夫去世了,又没有孩子,除非她不嫁人否则丈夫留下的家产便不再是她的,像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在贺老六和阿毛死后,大伯子就来收房子,连她再不再嫁也是不管的。

    陆青的一个伯父及族人也想夺他家的地,于是先捏造他娘偷人,继而说他并非本家血脉,最后他娘被逼得夜里偷偷投了河,他也被逐出了家门。

    他也想过报复,但最终还是没有自甘堕落,在流浪中练就了一双洞察世事的眼,十多岁和一位相士学习了相术。

    陆青最知道童年的伤对一个人会造成多深的影响,陆青选择了和过去部分和解,缘于对于母亲的爱和理解。所以他了解了杨戬的经历后,也决定用爱了消减他内心的恨。

    于是他安排了许多人在杨戬的必经之路上指出他的诸般恶后,自己亲自唱起来《柳枝词》。那是杨戬童年生病时母亲把他抱在怀里一遍遍吟唱的歌。

    杨戬在与陆青的交锋中终于认输了,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也预示着正义暂时战胜了邪恶。

    阿德勒说:“如果想要了解一个成人,就一定要了解他的童年。”一个人走多远才能走出童年的阴影呢?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如果没有,要学会和自己的过去和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悬疑是表,剖人性是实,一个人走出童年的阴影有多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pm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