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中,你有没有在想表达讨好的时候,有时对自己做某些事情的行为很愤怒,然后就不做。
比如讨好,这件事没做之前,愤怒是向外的,“我做了这么多,你却没有回报我”。
当有觉察的时候愤怒是向内的,“我为什么要做这么多”?
所以这种对自己的愤怒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心疼,想对自己好,不允许继续自己这样虐待自己了。
当这种讨好想要停下来的时候,又有做这些事情自己也是受益的感受,“我总是比别人做得多,步子比别人迈得大,有足够的胜任力,所以说没有白白的付出”。
这都是以前惯性思维。
唯一不满的就是自己太累了,开始心疼自己。想改变自己的方式就是以前习惯做的,现在不去做了,但有时候会无意识的去做,所以当发现自己还在做着的时候就会很愤怒自己,要停下来。
而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对关系期待,从做到不做也不容易,所以说停下来也是不容易的。
比如你想要想满足父母的需求,但有时父母不容易满足。
当你放下了获得父母爱与认可的执念,并与父母真实的样子达成和解,但也意味着需要忍受父母剧烈的情绪波动,这是一堂痛苦的成长课。
当你没有那么用力去讨好他们,当你解开了将父母的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的绑定关系,这是个体化以及建立个人边界的一部分,当你卸下了那些不应该由你承担的责任,开始学会建立边界,理清责任。
这就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你可以做到依然是孩子,依然尊重父母,比如他们看上的衣服说“好的,就买”,看不上,也是“好的,可以不买”,不被他们的情绪所操控。
如果他们失望,就让他们感受失望,也许会更珍惜。
你要接受自己的命运,接受自己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自由”“命运”和“无法选择地被抛入这个世界”都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尽管你觉得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爱,得到认可,但你要学着爱自己。
这种爱就是期待自己存在的那种感受,而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所以想改变是出于自我关怀的需求,寻求改变的动机,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动机,超越了那些出于恶意或试图证明自己的动机,这就是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说的成长性动机与匮乏性动机的区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