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简·尼尔森博士在她的有关孩童正面教育的著作中指出,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这两项需求来自相同的根源,那就是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需求。
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
我们要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觉得不被爱,必定会让我们产生一些缺乏爱的信念,如我们不值得被爱,或我们并不可爱……
愤恨是悲苦、不满足和失去信任感的组合。有趣的是,不管小孩或大人,需求不被满足时的反应都是一样的。他们会觉得悲苦,受到不平等对待,并决定再也不相信那个应该爱他们、照顾他们的人。多年前我看过的一个公式,后来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反复地得到验证,那就是:期望=愤恨的前身。换句话说,期望终究会转变成愤恨。
当放弃一项需求时,我们便把心中原本被需求占据的空间释放出来;而宇宙中是不容许有空洞存在的,所以我们心中的空间将会被爱所填满。
尼尔森说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
许多想法从小时候起,就一直存在我们脑子里。你的脑袋就像一台可以永远录音的录音机,不断重复播放相同的想法。想法是信念的主要成分。如果想法是颗种子,把它种下,你得到的果实就是信念。
每个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过去的创伤。
潜意识和储藏室很像,都是用来收纳我们不想要却又不知怎么处理的东西的;但不同的地方是,潜意识可以无限地扩张,容纳愈来愈多的不愉快,让我们不用去面对痛苦。
痛苦的经验往往会让我们产生对自己和世界的一些限制性信念。举例来说,狗链事件可能会让我认为父亲不爱我。既然我父亲在我心中是一个极有权力的人物,我可能会因此推论,所有男性权威人物都不会爱我。然后,我可能会一辈子都害怕老师、警察、医生、上司等人。恐惧让人无法自由地发挥自我。再往下想,如果我一辈子都害怕这些人,那我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我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弱者、失败者。而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往往会决定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交什么样的朋友、住在什么样的地方,以及许多其他的事——甚至可能包括我们开什么样的车。你可能会觉得很难相信,被父亲打骂的单一事件,竟然会让我产生这种软弱的信念,造成这么低落的自我价值感。
单一的痛苦事件只是种子,但之后类似的经验,便会让自我局限的信念茁壮成长。这个例子只是用来说明,过去的创伤如果没有愈合,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但如果我们用健康的方式把伤痛处理好,我们的信念也会随之改变。
但我必须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当我想和妻子吵架时,原因往往不是出在她身上,而是来自过去未解决的伤痛。
让过去的创伤决定我们怎么看自己,又是一个多大的错误。
事情的真相是,约翰和玛莉都在试图控制对方的行为,借以控制过去的创伤。
发现亲密关系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我们面对痛苦的态度。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互相指责。
你刚认识某个人时,他/她只是轻掠过水面;彼此熟悉之后,对方就开始浸入水面之下,并慢慢下沉。你们彼此愈亲近,对方就潜得愈深。点头之交通常是停留在水面附近,好朋友则往下潜深一些,但亲密的伴侣则会一直下潜到你所能容许的深度。潜得愈深的人,就愈能看透你的面具和外在形象而发现真正的你。然而,当你们都深潜入对方的领域时,可能会发现,真正的你和他/她也许并不怎么迷人。
怒气往往让人以排斥来取代包容,而且从来不能解决纷争。
家庭是你最早开始建构信念的地方。信念是指由想法、图像和感觉所构成的东西。家庭也是你最早开始感受情绪的地方。你心中无意识的部分在体验到某事时会产生反应,这种反应就是情绪。你可以把无意识的部分想象成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充满了能量、符号、原型和感觉。你的心会对这些无意识的感觉产生反应,因而出现负面的情绪,如悲伤、恐惧和愤怒。这些情绪都是你在小时候跟家人互动时产生的。家人中最具重要性的是照顾你的人(通常是妈妈,有时候是爸爸或亲戚),其次是掌大权的人(通常是爸爸,有时候是妈妈或亲戚),最后是兄弟姐妹及其他亲戚。你在跟这些人的互动中,可能会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在你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念的过程中,有关键性的影响力。当你必须成长,摆脱这些信念的时候,相关的情绪就会浮现并投射在适当的事件上——通常是以感情危机的形式出现。现在你应该能了解为什么找出情绪的由来很重要了——这样你才有机会把不好的、自我局限的信念转变为喜欢自己的信念。
我们常常对别人有很多的意见。有时候是赞赏,有时候则是尖锐的批评。好像我们愈了解一个人,对他的意见就愈多,不管是好是坏。这是“认识”别人的过程的一部分。但我们很少质疑这些意见到底从哪里来。基本上,我们对别人的意见,是在观察他的行为,并用自己的想法诠释之后所形成的。我们对别人行为举止的诠释,都只不过是把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及信念投射出来罢了。
从那时起我就经常发现,我们所看到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我们怎么评论别人,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如果我觉得别人太爱批评而讨厌他,就代表我讨厌自己爱批评的习性
所以当事人往往不会发现自己对性失去兴趣、冷感、不想做爱或被伴侣拒绝,都是罪恶感作祟的缘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