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7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本书很沉重,沉重的地方在于,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他们有可能都存在于我们身边、或者干脆就是我们自己。
作为一个80后,体会很深的是,我们这代人、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一直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下成长。似乎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好好学习、考上名校、以后长大了赚大钱/考公务员/找个稳定的工作/嫁给父母满意的人/娶门当户对的姑娘,然后继续下一个循环。
小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想,那些大人为什么都如此面目可憎?如果以后我变成了大人,我一定不要像他们一样。
然而悲哀的是,多年以后,我们却发现最后自己还是成为了最讨厌的那个样子。
知乎上面关于原生家庭和父母的话题里,有一句话很流行,“最悲哀的是,成为父母不需要经过考核。”
对孩子过重的期待,想当然地为孩子安排未来的人生,担心孩子走上和自己一样的老路,以及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希望孩子能成为人上人,等等等等。这样的心态在无数的父母身上都存在着,也牢牢困住了无数的孩子。
而当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发现自己也无意识地走上了父母的老路,也同样这样对待着自己的孩子。
就在写这篇内容的同时,正好看到一篇回答,关于为什么有些孩子不尊重自己的家长的问题下面,有个人回答说,比如今天她的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包她却发了大火,周围的人一定觉得她很不懂事,然而发火的原因其实是,她妈妈问她喜欢哪个包给她买回来,她回答不需要,她的妈妈却仿佛没有听见一样,不断地问她哪个好、要哪个,最后在她不断强调自己不想要的同时买下了一个妈妈自认为她一定会喜欢的包。
这个回答令我感到触目惊心,在可怕又漫长的童年里,我也有很大一部分的精力用在抵抗和她相似的各种强迫中。而在这个故事的回复里,有人提到,这个妈妈之所以不顾女儿的想法一定要为她买某件东西,其实根本上还是为了满足曾经的自己,小的时候没有被满足的愿望在长大后会加倍在儿女身上补回来。
真的很悲哀。我们在反抗中长大,最后却经常不可避免地成为当初最讨厌的自己。
在这本书里,每个人都在试图反抗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因为这些反抗,而将束缚加诸于其他人,像是一个无形的闭环,环环相扣。
因为种族歧视而永远希望自己成为普通人的爸爸,因为男女不平等而无法实现自己梦想的妈妈,把自己的期望压在其中一个孩子身上导致她被压垮,而其他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偏爱而被忽视,被扭曲的愿望,过高的期待,不是自己梦想的梦想。
父母越是关注你 ,对你的期望就越高 ,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 ,最终把你压垮 。虽然内斯的话没有说错 ,但是 ,这些词句被他用变了调的声音说出来 ,听上去是那么的琐碎 、淡漠和空洞 。他似乎害怕别人会听到他们的交谈 。她的哥哥已经彻底变成了陌生人 。
一切好在这个故事最后拥有了一个还算好的结局,每个人解开自己的心结,家庭成员能够敞开内心交流,父母言归于好,兄妹和睦,作为关键人物的杰克也与内斯有了好的结局。至少,在这故事里是这样的。
只是代价太过于惨痛。
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无数个类似的事件正在上演,我们依然无法完全消除他人心中的偏见,也很难做到对其他人的看法熟视无睹。
希望以后能够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