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跟大家读的书是“唐宋帝国与运河”,作者是全汉昇。历史学家,教育家,著名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家。这本书于1944年出版,剖析了连结经济重心南方及军事政治重心北方的大运河,其或畅或碍与唐、宋国运盛衰的关系,到今天仍旧流行,自然有其特殊价值,也被誉为“千古不刊之作”。
随着现在历史的逐渐普及,我们都知道短命的隋朝是忘于隋炀帝时期,而带来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开展的各项劳民伤财,穷兵黩武的的几项决策,及他的政治野心,最终造成了外部民不聊生,内部关陇集团不稳定,内外共同的努力下一起埋葬了这个王朝,从此拉开了中华大唐帝国的序幕,开辟了后续的贞观之治的繁荣篇章。
在劳民伤财的政策的背后,到底是贪慕虚荣,追求生活奢靡,集天下人力物力满足一己私欲,还是另有他途,我们今天就聊聊其中的一项决策--修建南北大运河。
隋炀帝建立的隋朝大运河共有四段,分别是通济渠,将洛阳与淮河边上的泗州连接起来,然后是大邗沟,联通长江和淮河,再就是联通洛阳和涿郡(北京南)的永济渠,最后是联通江都(今扬州)和余杭(今杭州)的江南河,从而形成了动用了人力百万之众,耗时五年,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北京,南到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的水陆线。
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仅仅是为了驾船巡游,好大喜功,威慑天下吗?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中国,而第一次大一统是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关中地区,秦朝就是以郑国渠拉开了经济发展的快节奏,当时关中地区人土地和人口只是全国一小部分,而财富则占了全国的十分之六,后东汉衰败,开启了三国,魏晋南北朝四百多年的分裂变动,战乱是分裂时期的主旋律,随着人口的因战争的衰减,土地的荒芜和破坏也异常严重,到东晋衣冠南渡,先进的生产力和人口迁移都转移到南方,南方的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很快就超过了北方,成为了全国新的经济中心,江淮一带也展现了富庶的一面。
经济中心南移,但政治中心军事中心确依然在北方,长安位于陕北平原与秦岭之间,地势险要,一方面可以就近防止西北,北方边患的骚扰,一方面可以控制全国。
所以秦汉第一次大一统,政治,军事,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到隋唐第二次统一,政治和经济中心已经分离,怎样连接南北,保持各个中心的有效联系就迫在眉睫,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南北大运河虽然是个人的历史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既然大运河承担了衔接南北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使命,我们接着看看大运河对后续唐宋时期政治局面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隋炀帝因政治野心,为摆脱关陇集团的约束,虽然兴建了东都洛阳,并以洛阳为中心修建了大运河,但毕竟隋朝只有短短的38年,大运河产生的历史价值还比较有限,到了李渊建唐,重新确定长安为都城的政治中心。从李渊到唐太宗时期,唐国开国不久,人口也是逐渐恢复,中央政府官员结构还算简单,每年通过江淮运入长安的粮食只要一二十万旦也就足以支撑了。但到了唐高宗时期,经历过贞观之治的唐朝逐渐强盛起来,人口数量的增加也是一个时代繁荣的最好象征。人口的增加,需要大运河提供的运输能力也逐步增加,而从江淮到长安路途遥远,几段水陆,每段水陆深浅不一样,黄河,长沙,淮河也有不同季节性水位的问题,因此中途因水位停滞和雇佣水手劳作所带来的时间成本和损耗都将加大,而从洛阳到长安还有八百多里的陆路,路费比水陆费用更高,运输能力反而更小,所以长安开始经历资源跟不上的情况。也势必会影响唐朝政权的有效运作,这种情况下,洛阳这个中转站再次成为东都之选也将毫无争议。
唐高宗开始就多次把政府机构前往洛阳进行办公,一生中有七次不得不离开长安,而浩浩荡荡迁移到洛阳。后到了武则天时期,直接把洛阳定位了神都,基本上长久居住在这里,一方面是摆脱从隋朝开始的关拢集团,说个说个题外话,随着武则天后面的对官僚的屠杀,才最总彻底摆脱了关拢集团对皇权的束缚。另外一方面就还是大运河的运力问题所带来的经济影响。
后到了中宗时期才又一次定都长安,当然是遭到了众人的非议,但其中有一个原因则是韦后是长安人,为了政治野心坚决要求中宗迁回长安。到睿宗时候,有屡次行幸洛阳。就这样,自高宗到玄宗约80年左右,政府往返于长安和洛阳之间,但始终还是保持着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共同一体的紧密联系。
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才一直稳居在长安,不再居住洛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运河运输能力的改善。原来从江淮到洛阳长远的水陆分成了分段运输的策略,沿途设置了运置仓,水陆通适合航运时候就集中运货,且船只只是行驶在熟悉的水域,分段运输可以快速往返,运置仓存储够大,这样整条水陆的运力马上提升,而且从洛阳到长安这段陆路,开始了不但开山变路,还引渭水通舟,这样可以达到不需要洛阳这个中转点,可以直接运输物质从江淮到长安了。因此洛阳地位也开始了下降。
但不久爆发的安史之乱,对唐帝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大运河运输稳定的影响,时而有叛军对大运河的运输进行骚扰,安史之乱的余孽在河北,山东割据,经济上不再依附中央,中央政府的经济依靠只可以是江淮了,张巡以一支孤军死守运河要冲睢阳,阻止叛军南下,保住了经济中心江淮,才让唐朝在叛乱中得以经济延续,直到终止安史之乱。之后虽有对大运河的梳理改善,但运力也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直到唐宪宗武力打击了藩镇,从而基本再而一统天下,恢复中央时候,大运河才逐渐恢复了完整畅通,唐朝国运又再而延续了百年之久。但到了唐末期,军阀不断争夺地盘,又开始不断切换大运河的运输,唐朝国运从此沉落,辉煌的历史从此就此消亡殆尽。
五代十国的战乱,对长安和洛阳破坏极大,后周时期虽然逐渐统一了南北,大运河也逐渐恢复运行,但效率还是不可以同往日而语。因此五代梁唐晋汉周有四朝都选择了汴梁建都,虽然地势平台,无险可守,但毕竟汴梁离江淮也更近,而且又是运河咽喉之地。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统一全国后,开始了杯酒释兵权,拉开了宋朝重文轻武的序幕,而且也为了保护中央,延续了募兵制,禁军数量之大,都需要庞大的经济支撑,因此赵匡胤最终也只可以选择汴梁作为都城。
直到宋徽宗后期,国家统管的盐专卖,改成了商人可以转卖,从而一直延续的运河物资的转运法优势依然不在,运输又改成了直达法,加上宋徽宗后期追求生活的奢靡和享受,阿谀奉承之辈想尽一切办法为满足君主的喜好,利用运河运输了大量花岗岩这些奇花异石到京城,也占用了运河的运力,从此国运经济逐渐下降。
靖康之变后,赵构在南边建立南宋,建都杭州,偏于一方,也是因为充分利用大运河江南河段的优势。直到元统一全国,建都北京,才正式修建了京杭大运河,直接连接北京和杭州,从此长安,洛阳地位不再辉煌。
可以说一部大运河历史表象,也间接呈现了一个朝代的兴衰盛亡的侧面。
全书引用较多,但引入结构合理,可见治史态度之严谨,大家有兴趣可以读一读更具体详细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