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又复习了认知疗法。开始是教给来访者识别自动思维,以及它对情绪的影响。当察觉到自己情绪变化的时候问问自己“我刚才在想什么”,通过对自动思维的应对找出来访者的中间信念,然后用苏格拉底提问或者行为检验,或许认知连续体来矫正。
看完了去哪试试呢?想到了一个经常来咨询的朋友,打了招呼对方也回了,但还是觉得突兀,怕把正事搅了,赶紧打消了念头。孩子刚好休息想跟她聊聊,她还不情愿,哄了半天勉强答应就聊几句。
“那天你说让我来陪你,我说你都二十多了,你然后就不说话了。当时你是生气了么?”
“哪天?嗯,我想想,是有些生气。”
“当时你在想什么?怎么就生气了?”
“我请你来这屋坐着,你还是可以看书或者看手机,这对你并没有太大影响。可是你在这里我就可以很安心,这对我很重要。在我急着交论文的关键时刻,你连这个小忙也不肯帮,我就觉得你不够爱我。但我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你每天给我做好吃的,为我做了好多事,我确信你是爱我的。所以这件事只能怪我自己没用,太垃圾!就有些生气了。”
“嗯,你的最初的想法是妈妈不爱你,可是你又觉得不是,有点纠结。引出了你的一个信念:你太没用。对么?”
“对,就是我太垃圾了!”
“垃圾这个词肯定还有人更适合吧?你看你已经快要完成论文了,至少比没写的要强很多。”
“垃圾这个词或许是有很多人适用,确实也有不如我的人。但他们再怎样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还是我。我还没有实现自己的突破,这是事实。我和别人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和评价标准。看向低处并不能让我升高啊。再就是我这样挺好的,该干嘛干嘛,日子过得挺舒服的,请让我继续垃圾就好……”说着她继续愉快地进行她的学习和休息了。
书上的案例解析中,来访者发现别人不如自己,信念就动摇了,好像自己突然变优秀了。我的孩子就觉得是怎样就是怎样,她接受现实,并愿意继续努力。这也算是方式上的各取所需了。
如果真的看到别人过得差就觉得自己很幸福,看见别人学习差就自以为用功……这到底是治好了呢?还是治病了呢?忽然觉得还是不平衡的意义大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