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

作者: 蜂人蜜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1-03 11:08 被阅读52次

                                开篇语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亲和母亲给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母爱似水温柔,给孩子细心的呵护,父爱如山,父亲虽不多言,但总是在孩子迷茫时给孩子指点!

    一直想给父亲写篇文章,提起笔多次又放下,犹豫不决,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更多的是在赞美我们的母亲,赞美伟大的母爱!却非常少的谈及父亲与父爱。父子情多藏于心中,难以言表。因为大多数儿子和父亲都关系紧张,如前世冤家,男孩小时崇拜的人是父亲,成长后最想打败的人也是父亲。儿子对父亲的爱难以表达,目前描写父亲的文章大多数是父亲去世后,子女泣血含泪表达思念之情,回忆父亲的艰辛,感恩父亲的养育之恩,歌颂父亲的伟大事迹。中国有句古语叫盖棺定论,即使嫁接别人的事迹,也不为过,很少说已故亲人的缺点和不足。我和父亲一年到头很少拉家常,回家简单问候后再无共同语言。父亲和任何人都能说的来,我也算能说会道之人,但我们父子俩,观点不同一说就吵,缺乏耐心。随着年龄的增长,看见父亲容颜苍老,皱纹满脸,深陷的眼窝,花白的头发,手上布满老茧,身板弯曲,我感觉到父亲真的老了,七十二岁了和子女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我对胡搅蛮缠的上访户,都有耐心说服,对父亲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自己和父亲好好沟通,拉拉家常,回忆过去,讲讲现在。也许四十多年彼此已习惯,突然改变现状,以为对方存在问题。前一段回家,我说大,把你的简历给我,我想给你写篇文章。父亲说我还没死哩,就想给我写悼词哩。一句话又把我推向对立面,回到原来的轨道。沉默了半会,我说大你看一下我前一段写咱村的一篇文章。父亲用不熟练的手指在我手机上看完,没说一句话。我以为结束了,外出发车准备走,短短几分钟,妻子过来拿了张纸条给我,说这是大写的简历,想让你写篇文章,你父子俩真有意义,见面如仇人,又相互惦念。我说父子情女人永远不懂,男人好面子,轻意不会低头。父亲今年七十多岁,但身板硬朗,养蜂干农活赛过小伙。通过这篇文章,不乞求父亲改变自己,在有生之年正视缺点,善待自己,享受生活,将传统观念和新时代相结合,知道自己在子女心中的地位,与儿共勉安度晚年。

                                              二儿刘卫军执笔

    2018.1.1

                     悲摧的中年

        父亲走过的路是曲折艰难坎坷不平的,机会,机遇,运气往往与之擦肩而过。父亲1947年正月出生于太峪沟穷苦人家,姊妹六人,小时能吃饱穿暖也成奢望。1963年16岁时参加中考,当时考试,试题出在黑板上,父亲过份追求卷面工整,从前往后按顺序答题,被中间几道难题卡住,浪费了时间,致使后面简单的题没时间答,未能考上高中。这次考试成为父亲心中永远的痛,直到我上学,每逢考试父亲就叮嘱我不会答的题先放下,先答会的,完了再检查,千万不要犯我的错误。父亲辍学回家后一直复习功课,期待重返考场。但因家穷姊妹多未能成愿,18岁在生产队任副队长,66年文革时任裕丰大队文革会主任。因工作能力强68年调任大孔公社任革委会副主任,一干就是十年。78年文革结束先后任大孔公社林业员,政策研究员。1985年土地承包到户,因孩子小,家中缺少劳力,加之母亲多病,断然辞职回家务农,次年所有临时人员转为国家干部,命运又一次和父亲开了玩笑。后来才知道自己的档案被别人顶替转干,只是惋惜,没有上访找组织的念头。

                         勤俭善良

            一个人的性格是两个因素引向的;第一个是:小时候的生长环境;父亲年轻时,在我记忆中爷爷和父亲经常闹纠纷。分家时净身出户,在埝上打窑居住,用柴棍当门,分家给麦全是空空。没办法,母亲从娘家背粮度日,当时父亲的朋友三班倒,给我家打窑。没饭吃,一班人干累了回自家吃饭,另一班人接着干,爷和婆还经常找事骂干活的人,爷爷和婆一直欺负父亲,但父亲没有记恨,一直很孝顺父母,直到爷爷快去世时都感到内疚,临终前叮嘱我,挣上钱要给你大,一定要对你大好。父亲经历了贫穷,直到现在过日子都很节俭,从不愿在自己身上花一分钱,连家里的废品,也舍不得卖。上县宁愿骑自行车,也不搭车,怕花钱,即使进了城也舍不得吃饭。第二个是:长大后身边所处的环境;父亲性格倔犟,处事急躁,主要是受家庭环境影响,从小就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加之文化程度不高,身处封闭的小山沟,信息闭塞,与外界接触少,思想僵化,考虑问题容易偏激,不会变通,新事物接受慢。虽然有几次成功转型,但还是失败告终。总结原因心太善良,认人不清,最信的人伤的最深。事情就不细说,这是父亲的伤疤,但咱问心无愧,对的起良心。

                           艰难创业

         父亲已经七十古稀。尽管内心极不愿接受父亲年老的现实,但还是无法挽留岁月匆匆的步履,如同总也不能从记忆深处轻易抹去关于父亲那些过电影式的往事片段。 

          贫寒的家境让父亲在念完初中后便无以为继,过早地告别了校园。青年时代,父亲被选拔在公社工作,后因家里太重的负担而被迫离职。回家后不到一年时间,其他同事都转为国家正式干部。93年和朋友合作收梨贩苹果,用火车皮发往上海,因朋友起了瞎心,骗光父亲所有积蓄,还负债十几万元,致使父亲元气大伤,家道一落千丈,两个多月不出门,加之帐户讨债上门,精神受到刺激,随后借钱还债,再无勇气创业,从此我家光景从有钱人变成贫困户。对于三次重大的人生大挫折,他后来居然毫无怨悔,他说,起点和位置不要紧,只要咱没亏别人,日子要过得问心无愧。父亲的乐观豁达至今让我深深讶异。

          1985年父亲从大孔公社辞职回家务农,因在公社干过林干,懂得果园管理,带领村民顶着压力毁麦建园,栽植苹果,率先在大孔乡成为万元户,致富不忘众乡亲,给想栽的户提供树苗,给已栽的户免费培训作务技术。当时父亲修剪果树技术一流,广在民间流传,以尧山为界,北有刘高娃,南有肖学成。后来外村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父亲干脆在家办起学习班。捞到第一桶金,解决了温饱问题,父亲开始不满足现状,有了更大的追求。将自家的果园免费给村里最穷的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个人不但没领情,直到现在还处处找茬),先后在翔村,贾曲承包大队果园。果园像养老院更像收容站,亲戚家老人和家里人处不到一块,来果园打工,朋友家孩子没事干,来果园看门。亲戚只要有困难,能帮的全帮。出钱时出钱,出力时出力,不求回报。直到现在我调侃父亲,我说大,多亏你没钱,如果有钱你是中国最大的慈善家,比马云都大方。在你眼中就没有坏人,太相信人了,即使被人骗了,也认为别人不是故意。 

                       侠骨柔情

      

        或许是父亲自己没有读上高中的缘故,他对后辈的学业看得极重。父亲的三个儿子中,他对我的关照多于哥哥和弟弟。因我小时学习好,父亲看到了希望,寄托了自己的梦想,因我是家族中第一个上重点高中,离大学只有一步之遥。高中我沉迷录像,荒废学业,辜负了父亲殷切的期望,我至今遗憾在心,无法释怀。我在贾曲上初中时,父亲有个画图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如朱自清父亲的背影。有一天中午我的生活费快完了,心里发慌,正考虑从哪位同学身上借些钱。这时班主任说你大看你来了,出了教室门,看见父亲推着自行车站在院里,父亲对我嘘寒问暖,叮嘱照顾好自己,给了我生活费。推着车子向校门外走,父亲穿的布鞋,鞋底沾的胶皮,胶脱了,胶皮打在鞋底上,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看到此景,我流泪了,深深感到父爱的伟大和不易。  

          父亲文凭不高,却有极好的文笔和口才。这让他在从事基层工作时受益匪浅。他从16岁起,他先后在村里、公社工作。一干就是就是20 多年,原来的乡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父亲风雨无阻地东奔西走,谁家有困难先找他,村里两口子打架,出面调解,结果两囗子好了,父亲成了罪人,亲戚家闹事,上门处理,因性格直,爱骂人,结果亲戚不来往了,往往是出力不讨好。父亲在大孔威信高,人缘好,直到现在上了年纪的人,提起我的父亲都赞不绝囗,父亲不图虚头巴脑的名与利,但求做一个本本分分堂堂正正的人。直到现在我问父亲你爱管闲事,得罪人后悔吗?父亲说不后悔,我没有私心,只是有时心太急,方式不对,但我问心无愧。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让我们兄弟仨值得庆幸的是,父亲有一副硬朗朗的好身板,即便是已届古稀,养蜂、犁田、劈柴、挑水,仍然不减当年。按说,劳累一辈子,也该歇息歇息,安享晚年了,可他就是无法停下手脚,他和母亲种十多亩地,还栽有苹果,花椒。门前种的蔬菜,院里栽着葡萄树,所有这些就是期待孩子们能常回家看看,菜长大了打电话让回来取,葡萄熟了打电话叫吃,虽然和我不太交流,知道我要回来,就对我妈说,娃爱吃搅团给打些搅团,虽然他们不爱吃,但还是陪我吃。我经常劝父亲,年纪大了,地不要种了,他说:“我还能做,可得为你们减轻些负担。农民不种地还叫农民吗?” 

      在父亲眼里,再大的儿子都长不大,永远都是孩子,很多年前,我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想象我的父亲:“望着他远远的背影,看着他密密的皱纹,我的脑海浮现的是那一马平川的苍茫土塬。”  

      父爱如山,深沉而不事雕琢。父亲的爱从而都是无言的、默默的。这种深沉的爱,如山般雄浑,似海般宽广。

    父母和大儿子的留念。爱的越真伤的越深,惯子如害子。

    父母和小女的留念。难怪说爱大的疼小的,中间夹个受气的,我小时根本不可能有照片,在我记中我的第一张相是小学毕业时,但已找不到。

    勤劳善良的父亲,从地里干活回来,捎些柴火用来做饭,门前的煤已放了多年,也舍不得用。因为烧柴不用花钱,煤烧完了要用钱买。

    父亲六十九岁生日时,嫂子和两个侄女陪父亲吃饭,逛重泉古城。作为儿子确实不称职,从此我发誓,以后父亲生日再忙也必须回去。

    父亲七十岁生日时,我原计划在县宾馆吃顿饭,父亲听说要花钱,坚决不来。没办法我只有回家,吃完饭我给了父亲一千元,父亲很高兴,如我们小时候收到父母的压岁钱一样兴奋。随后父亲将一千元借给他认为比他穷的人,事后我说父亲,你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帮助别人。父亲说你给我的钱我有支配的权利,要不还不如不给我。

    2016年10月陪父亲去华县少华山去玩,七十岁的父亲走路,爬山,身手敏捷,健步如飞,年轻人都赶不上。

    2017年冬季,陪父亲去黄陵森林公园去玩,父亲年轻时干过林干,对林场情有独钟。

    养蜂是父亲坚持了四十多年,一直不变的爱好,因为爷爷以前就爱养蜂,一是增加收入,二是对老父亲的一种怀念。

    老刘蜂蜜,产品如人品,质优价廉,童叟无欺,欢迎垂询。

    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

                                结束语

       平实的言语,道出了子女对父亲的感恩之情。是啊,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像春风化雨般,滴滴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深深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他用那无私的爱,照顾着家里每一个人;默默承担家的重担,辛苦劳作;细心关怀着妻儿,用血汗与青春,换来了子女的成长,却换回自己满头的白发……这,便是我们的父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身为子女,在看到父母一年比一年更加年老,头发更加稀疏,更加佝偻的身影时,我们的心怎么会不痛呢?又怎能不马上力尽孝道,回报他们的养育、教诲之恩?

      行孝不能等,父母的恩德,应时时记挂在我们的心上!

    父母把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投放在我们的是身上,那我们投放在父母身上的又有多少?父母又何曾抱怨过我们?而我们真的以为不闻不问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吗?

    有空常回家看看,陪爸爸妈妈说说话,唠唠嗑,吃顿饭,不让父母为我们操心,让他们颐养天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爱如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ch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