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发展心理学第三讲: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 草稿

发展心理学第三讲: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 草稿

作者: 风雨之前 | 来源:发表于2022-06-17 22:00 被阅读0次

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四期 讲师第9期  雷素敏 坚持分享第1487天 2022—6—17

埃里克森把人生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他夫人在他去世后又补充了第九阶段——老年晚期

    埃里克森的研究与身世有关,他还未出生,生父就抛弃了他的母亲。他三岁时母亲给他找了个继父,他一生都感觉自己不属于父亲和母亲,因为他遗传了生父的金发碧眼,而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同学们认为他是犹太人,父母认为他是异教徒。学历只有高中,却被哈佛大学聘为教授,他会担心被辞退。他40多岁时,儿子是唐氏综合征,他曾出轨女助手,夫人琼原谅了他,与夫人相伴65年,白头偕老。他们一起研究心理学,把人生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他夫人在他去世后又补充了第九阶段——老年晚期。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

      埃里克森认为一生都在完成自我同一性,在他的心理学理论中都在提同一性这个话题,并开创了此领域的研究。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第三讲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一、 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完成自我同一性的人寿命比较长,有的人活的不是自己,是带着面具活,说违心话,做违心事,表面谈笑风生,内在心事重重,有各种纠结。所以要思考:我们最想要的是什么?什么对我们是最重要? (一生议题,思考清楚,人活的比较自在)

        1.艾里克森(1902~1994)划分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

        心理社会危机是指心理需求与社会环境有可能不匹配,比如失调,会导致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危机。危机和冲突也是一种推动,完成了就进入下一个阶段。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方面的固着现象就是没有完成,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的学生,所以很多理论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但有改进。

(1)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

    他非常强调社会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其人生议题,也有危机,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什么阶段做什么事,什么阶段就要完成这个阶段的人生议题,完成了就很顺利,完不成就会有遗憾和纠结、痛苦。

(2)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

    心理社会经验能帮助我们度过矛盾和危机。

(3)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和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关于弗洛伊德

      2.与弗洛伊德的区别

      (1)弗洛伊德强调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认为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驱动力。而埃里克森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2)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五个阶段:

口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左右)、生殖期(11到12岁开始)。

        心理学家的好多研究理论与自身经历有关,如心理学的三巨头(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之一阿德勒,他写了《自卑与超越》,因为他很小的时候得了佝偻病,差一点因为肺炎去世,三岁时亲见弟弟去世,他两次发生车祸。

        森田正马有神经症,他的森田疗法治疗神经症比较有效,与道家有渊源,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人生的整个时期,共八个阶段,尤为关注自我同一性。

    第一阶段( 0-1.5岁):信任对怀疑      母亲    希望信任  / 恐惧不信任

      这个阶段心理冲突主要是信任对怀疑,这个世界值得他信任吗?如果不值得信任,他对这个世界是不相信的,会封闭自己,跟他人的关系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他觉得这个世界是可信的,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敢于与更多人产生联结。在这个阶段,主要抚养者是妈妈,妈妈给予他及时的回应(吃喝拉撒),会让他有更多信任。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儿童完全依赖他人。

        细心照料,无条件接纳,不断给孩子说话,话唠一样给小婴儿说话,深情看着,温暖抱着,孩子感觉温暖和安全,有温情在,让他感觉自己有价值,有安全感。

        这个阶段妈妈特别不容易,有的会产后抑郁。

        剖腹产会让孩子安全感不足,能顺产就顺产,产道的挤压让孩子对这个世界有适应的过程。

读一读《父母的语言》《心理营养》

      婴儿能够得到的温暖、抚摸、爱和生理方面的关怀,获得满足,就会形成对他人信任的倾向。

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孩子在需要时得不到关怀,父母的冷淡、漠然或感情上拒绝,则会使孩子形成对他人怀疑的倾向。

怀疑可能导致孩子以后发展中的不安全感、猜疑和与他人建立关系时的困难。

        这一阶段危机如果成功解决,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开朗、信任、活跃、安详,充满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相信自己的希望能够实现,富于理想,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

      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不信任人、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胆小懦弱等。有些人一生中对他人都是疏远的和退缩的,不相信他人,对外界不信任。

    注意 :初学心理学容易往自己身上套,容易以偏概全。不要往自己身上套。

        孩子自小被送人会有被抛弃感,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去自我完善。

      婴儿前期教育意义:

        给予足够多的爱、关心、温暖、抚摸;及时地回应生理需求。

        给予孩子足够多的爱,他会更相信世界,越安全,越少出现问题,给他再多的爱都不为多。悉心照料,妈妈情绪要稳定,更多陪伴,与婴儿建立更深的连接。

        晚上睡觉穿肚兜,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第二阶段(1.5—3岁)  自主对羞怯  (耻)  父母亲    意志自制/自我怀疑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走路,他会探索这个世界,如果家长不让孩子探索,自主性就会受影响。这个阶段是精神分析的肛欲期,学会控制大小便。埃里克森说在这个阶段,孩子与世界会有更多的连接,如果不允许,他就会产生羞耻感,慢慢地就不再去对这个世界、对自己有更多的好奇,就会产生自我怀疑。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会爬、触摸、探索和自己做事的愿望,表现自控能力的增强。

        吃饭坐在婴儿餐车上,有自控感,穿鞋子反着,不要笑话他,不要说做的不好,不要过多去强化,如果家长反应过度,就会成为问题。此阶段,要更多地允许、鼓励、欣赏他去尝试,对这个世界就愿意更多自主地去探索,否则就会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会有羞耻感。

        控制大小便。不要急着纠正家长认为的错误。

      父母通过鼓励孩子尝试新本领来培养孩子自主的意识。

不过,在孩子笨手笨脚地尝试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事故”。

如果父母的嘲笑伤害了孩子,或一切包办代替对孩子过度保护,都可能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

      不要大声呵斥,否则容易固着在这个阶段,可以温和地告诉孩子。

      如果这一阶段自主性多于害羞、怀疑,危机得到成功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意志(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意志的决心)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自我克制、果断、自律、有决心、遵纪守法、不怕困难;

      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危机,则形成自我怀疑的人格特征。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意志薄弱、依附、敷衍、半途而废、犹豫不决等。

        会说“我”,我字的出现,是与这个世界的分化,慢慢会有边界,遵守规则,有独立的自我。

家长不合适的做法及其危害

一、保护过度,包办代替 

孩子自觉性差、没有主见、依耐性强,潜能抑制、能力弱化、特别粘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羞怯

二、放任自流,太过纵容

        若没有规则,不讲卫生、浪费等生活习惯,不利于社会化。

三、过分严厉,限制太严。

  稍有差错就斥责、打骂。 

让孩子有太多的挫败感 ,会形成孩子的双面人格:怀疑自己、谨小慎微、胆小、害羞;暴力待人。

        用手和脚探索这个世界。

        尿裤子,吵一顿,一会儿又尿了。为啥?因为他害怕焦虑,越说,越关注这个事,他越尿裤子。成长中的一些状况不用担心,讲道理他也记不住,他记住的只有你对他不满意的情绪,越焦虑,越控制不了自己。

        谈规则,谈不拢,用消退(不好的行为不予理睬)。让他知道规则商量好了,哭闹是没有用的,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慢慢会遵守规则的,但前提是家长也要遵守规则。

婴儿后期教育意义

1.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以获得自主意识;

如果不愿意尝试,不要逼孩子。

2.对笨手笨脚的行为不可嘲笑以免产生羞耻感;

鼓励,具体赞美,及时强化,强化单一,一阶段只强化一个行为

3.给予支持但不可给予包办;

鼓励孩子做,做不好也没关系。

4.给予自由但不可缺失规则。

5.不可故意逗孩子,因为孩子也有尊严!

6.不可给孩子贴标签!

        在实际咨询中,第1至4点也是通用的,对于来访者也是一样,所说的内容没有对错的,想说什么说什么,实在想不到,哪怕沉默一段时间也都是可以的。要给予鼓励,否则他就会有羞耻感,会担心你会不会嘲笑他,担心自己说的好不好,会不会被咨询师不认可,会有很多顾虑。比较像婴儿后期,要给予足够的安全和放松。让来访者感觉被无条件接纳,是安全和放松的,他就敢于地去尝试和体验,往内心深处去探索,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这个世界的连接更多,他的变化就能更多出现。

第三阶段(3-6岁):主动对内疚  家庭基本成员  目标价值/无价值退缩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与更多小朋友交流,一块玩游戏,更多去主动探索,如果这一阶段没有得到鼓励,会有退缩。

      这一时期的儿童不只是简单的自控,他们开始表现出主动精神。

        通过游戏,儿童学习制定计划和执行任务这一阶段中,儿童通过模仿生活真实情景的游戏活动,学习社会技能和角色。

        如果父母总是严厉批评孩子,不让他们玩游戏,不鼓励他们提问,会让孩子认为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是件错事,产生内疚感。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恶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幼儿园的环境很重要,不要给孩子报学习知识方面的辅导班,让孩子多玩,做游戏,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很好玩,以后上小学或初中容易出现状况,主要是玩,可以学一部分知识,但不要强迫。

      语言敏感期,学英语熏陶,学传统文化。如果与小伙伴发生冲突不敢还手,不要讲很多道理。这个时候需要角色扮演,家长主动参与,给他呈现和展示,在互动中才能学习到新的技能,教的东西记不住。父母要教给孩子新的技能,可以在家里以游戏的方式角色扮演。但也不能过度,容易欺负其他人,小孩儿下手没轻重。不主张培养太乖的孩子,遇到校园霸凌,不知该怎么应对。

幼儿教育的意义

1.培养主动进取的精神;

2.对孩子十万个为什么予以耐心;(养成读书的习惯,分房)

3.注重孩子和其它小伙伴的关系;

4.多鼓励积极参与游戏,少批评。

5.学会夸奖:夸具体细节不夸全部,夸努力不夸聪明!不要夸宝宝真棒,好宝宝!

      这个阶段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记忆会是一生的,会记很多年,可以每天读故事。知识有利于刺激大脑的发展,会见多识广,培养自信,每天固定读故事会成为人生温暖的记忆。从小培养兴趣,养成习惯。

第四阶段( 6-12岁):勤奋对自卑  邻居学校    能力勤奋/无能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上小学,小学阶段主要是勤奋努力学习,通过学习获得自我价值感,获得自己的能力,否则会自卑,有无能感。主要培养学习习惯,学习如何与同学和老师相处。习惯很重要!

        儿童的世界以极快的速度扩展到家庭以外

        在学校,儿童开始学习那些社会认为重要的技能

        这个阶段,孩子特别看重老师对他的评价和认可,找个好老师比找个好学校更重要,如果碰到严厉的老师,经常批评孩子,孩子小学会过的很艰难,找耐心的,温和的老师。

        如果儿童中因为自己富有成效的活动而得到赞扬,他们就会形成勤奋的倾向。

        如果儿童的努力总是被斥为幼稚和做得不到位,他们就会形成自卑的倾向。

        父母和家庭以外的成人起同等重要的作用。

童年期教育意义

1.在学习与活动中予以肯定,培养勤奋的习惯;

2.对于不是足够优秀的孩子少批评、多鼓励;

3.肯定孩子努力的态度;

4.多运用暗示的作用(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培养勤奋努力的品质,家长作正向过滤器。

罗森塔尔效应:随意给的名单,说这几些孩子将来有成就,后来发现这些孩子变得越来越有成就。暗示效应,自证预言,皮格马利翁效应。(父母的嘴是开过光的) 

第五阶段(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同龄群体,领导榜样  诚实自信/不确定感

        这个阶段是初高中,完成自我同一性,否则会有迷茫:我是谁?我为什么学习?人为什么活着?就会去思考这些,会有纠结,如果这个阶段不能很好度过,就会有一种不确定感,不确定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要想明白。很好完成的话,就会有诚实自信的品质。诚实就是遵照自己的内心而活,这是很重要的。

        同一性的形成及个性的形成,也就是获得一致的、良好的、完整的个性。

        心理和身体的成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躯体和新的态度。

        必须把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自我感觉上整合起来,将自己各种矛盾的经历整合起来,形成同一的自我。

      无法形成这种角色认同的人会陷入角色混乱的痛苦,因为他们无法确定自己是谁,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身体心理快速成熟,发展出新的态度。我是谁,他们怎么看我,我该去哪里。

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1、父母、教师应与其建立良好关系,做青少年 转变的有力支持;2、转变态度;(尊重接纳温和)3、帮助青少年开阔视野,早日达到自我同一。(少年维特之烦恼)关系第一位,相信,当专家当英雄,不挑剔指责。

第六阶段(18-25岁):亲密对孤独    朋友、配偶、竞争合作伙伴  爱与友谊/杂乱泛爱

      已经成年,在上大学,是合法延缓期,不用承担很多责任,需要发展亲密关系。这个阶段不能很好度过,对爱就会有迷茫。

第七阶段(25-65岁):繁衍对停滞感    同事、家庭成员  关心他人与创新/自私自利

      这个阶段会组建家庭,把更多精力转向孩子,如果没有,可能会感觉生命的停滞。丁克家庭刚开始过得会潇洒,到一定年龄可能会后悔,没有孩子会感觉不太完美。会关心下一代,忽略伴侣,这个阶段要花一些精力陪伴爱人,而非只关注孩子,否则会影响夫妻关系。

        保持平衡的主要动力来自指导下一代的兴趣。

      通过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孩子和关心后代体现出来。

      人到中年要能够放眼整个社会,关心他人幸福,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得繁衍感。

        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人,将处于一种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和舒适的自我专注状态,生活停滞,人会感到痛苦,忧郁寡欢,不能自拔。

        孩子是桥梁,是奋斗的动力,有儿子动力足。

第八阶段(65岁以上):完善对绝望    全体人类    智慧  绝望无意义感

        这个阶段会重新思考这一生过的怎么样,这辈子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来生活吗?有的人会感觉遗憾,开始追求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如《飞屋环游记》电影。

        一个人必须要能够抱着接受自己和满意的态度回顾一生;

      一生充实和对自己负责的人会有一种完满感,可以带着尊严面对衰老和死亡;

      如果带着遗憾看从前的生活,人会有失望感,背负痛心和懊悔,觉得生活中失去了很多机会,自己失败了,而一切重新开始晚矣。衰老和死亡的威胁便成了恐惧和消沉的根源。

        有的老人不一定有智慧。

2022-6-17  22:0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发展心理学第三讲: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ec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