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岁的阳明凭着自己高超的学问中了进士。这其实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有了发展的平台可以立即达人,修齐治平,这样就可以满足他的圣贤之梦了。
但是,出了很多的问题。官场中的文字叫做宫文。文章阳明写得很好,虽然这一点后世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这是因为阳明优秀的思想让优秀的书法暗淡了,这也是阳明的厉害之处。但是他发现只学这个的人会非常注重外在的华丽感,花言巧语。这对他的圣贤之志是没有用的,他说这是虚文,无法通向圣贤之梦。
于是他换了一种方法去通往圣贤之梦,他选择了行导引之术。这也是神仙之道,王阳明也练成了,有了“先知”的能力。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就是他的朋友刚从自己的家出门,阳明就派自己的仆人跟上去,告诉他们路线与地点,结果与语良合。这让大家都非常的惊奇,说他真的悟到了道家的神仙之道。但是阳明说,这只是一个小的把戏而已,是与大到道相反的小巧合。从中可见,这并不是阳明的志向。
于是阳明又入山修道了。但是他非常思念家乡,这与道家的出家,远离尘世,很冲突。所以阳明过了一年之后再次回到了城市中,这是因为阳明家族很看重孝和亲情,阳明自己也认为,思念祖母和父亲是一个最基本的事情,如果连他们都不思念,那就非常不合理了。如果道家真的要让每一个出家的人完全不思念家里的人们和家乡,就完全是断灭种姓的。于是他放弃了道家。
阳明接着又跑到了寺庙去拜访了佛家佛室之间。他看到了一个禅僧已经做关三年了,他认为这个僧人还是没有放弃人情,就如阳明自己一样,僧人也确实很想念家人,听了阳明的话之后非常惊奇。过了一天,当阳明在去原地找他时,僧人早已回家了。其实这里也有一个很巧妙之处,因为阳明用佛家的话,却让僧人放弃了佛教。就是这句禅语在点醒一个人之后,就是悟到,没有悟到了就慢慢去悟。阳明是用人性本善来论证的。儒家的人推广是由近到远的,最近的就是把人心推到家人之中,这就代表着孝顺他们,思念他们。
所以梦想真的非常难实现,但阳明并没有停止找方法,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主心骨,所以这些弯路就是有价值的。
所以阳明是带着使命的,因为圣人要为天地作事,将国家天下放到自己的责任之上。世界不够好,需要因圣贤而变得更好。杨明的一生也是去追求自己生命方向的,有了这个维度去,不断的追求价值和意义,这才是真正的志向,也是真正可以指示你一生的东西。
阳明与甘泉也在努力地外推圣学。他们主张学习不只是为了做官,而是将仁心推到国家,天下。当然这件事做起来非常不容易,因为当时的主流是朱熹的格物致知,一层层的去学习,知识越多就离天礼越近,心从外界而求道。而圣学主张礼从内求,他们不仅在挑战朱熹非常有道理和广博的文化,也在挑战那一些大多数靠着朱熹学习的学者们,也在挑战主流的权威,再加上他们自身的能力当时也没有太高。
杨明肯定不止去这样外推自己的仁心。当他在义与生之间2选1,也果断的选择了义。他明知会死但是又为之,为了一个他认为是正义并且正确的声音所发声。这是义之当为,舍生取义。死前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人。但是如果见死不救,活着也会背负很多自责。并且阳明也不会去责怪统治者的不公,或者是他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而被罚。这是因为这是性和命之中的命,是我们自己无法改变的,所以我们也不应该因命而感到生气。人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的性,做到自己的最好。去忽视命,只去关注那个更高的天道。
阳明的一生从来都没有迷茫过,他的主心骨永远是那么坚定,纯洁,并且高尚。这一点他非常打动我,一个人有志向是多么的重要,没有志向是多么的没有意义。并且,阳明让我明白,命运是我们不管怎么样都无法改变的,所以不应该因为命运而感到生气或者庆幸,去忽视自己的命运,永远关注那个心中的道。如果我没有来到贞元,我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好的命运了,但是我是否会继续追求自己心中那个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呢?我是否会因为没有人给我点灯,没有榜样和鼓励者,自己就不亮起来呢?
这个道理不仅可以在“如果”上用,在事实生活中,我也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