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椋鸟飞行——复杂系统的奇境(三)

随椋鸟飞行——复杂系统的奇境(三)

作者: 花间星事 | 来源:发表于2023-05-13 23:54 被阅读0次

很难见到椋鸟离群所居,因为落单的鸟很容易被捕食,这也许是出于外援的鸟更倾向于相互靠近作为防御措施,而居中的鸟就不用贴的那么近来获得安全感,因为周围的同伴已经把它们保护起来。密集的鸟群平均距离大概是80厘米,稀疏的则有2米。鸟与鸟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它们避免对方飞行时产生的湍流对自己的影响,而且它们会采取定向的方式以保持飞行轨距不会相撞。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开始,人们习惯性的将相互作用取决于距离,但椋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取决于它们之间的距离,而是取决于与最近的鸟之间的距离。就像人很容易受最近的朋友影响一样,彼此之间的步调一致会更利于合作。

椋鸟与前面的同伴会保持最大的安全距离,但是与两侧的同伴则没有,而且与它最近的邻居成对的比较多。转弯时候的信息在一只鸟和另一只鸟之间的快速传递,像一个迅速的口令。在鸟群中总是一侧的小鸟先开始转弯,然后在很短的时间里,所有的鸟都会相继完成转弯的动作,这个时间大约只有十分之几秒,大群只要整整一秒。对比了鸟群的行为之后,科学家发现它们遵循的规则很简单,就是运动时根据邻居的位置进行调节。在研究了鸟群、羊群以及其它动物的群体范式后,人们更确信相互作用来自于最相邻个体之间的影响而非距离。

通过使用定量技术对一大群动物的行为进行统计学研究后,生物学家运用了统计物理学的技术解决了无序和复杂问题的新标准。这样的跨界行为得出的结论让人们意识到原先在研究生物学中的方式太匮乏,于是这个学科开始经历了巨大的转型时期。增加大量超比例增加的数据识别,让定量研究法的使用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得必不可少。这样得出的结论在生态学领域虽然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却让科学家们看到了更为乐观的前景。

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的大学爆发式的发展,特别是物理学方面,大量资金的投入让这些研究得到蓬勃发展。现在人们已经习惯在互联网上轻松交换文本或者通话,而当时用电话通讯都是非常昂贵的。有时候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要分享一个参数都要等上很长时间。在科学合作中人们会有很长的通信,上面写满公式,但是航空信一般也要15天才能收到,所以当时远程合作几乎不太可能。

当时科学家们的大部分计算都是用手工完成,1973年作者第一次看到便携式计算器,而那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资。电脑最初也被叫做计算机,每一次保存处理文档,不仅速度慢,而且会有很多残存数据影响结果,当时一台机器的内存非常小,想要保存实验结果有时候需要上千张储存卡,现在已经很难想象当时数字录入的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椋鸟飞行——复杂系统的奇境(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gu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