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之294【圣人无常师】

《论语》之294【圣人无常师】

作者: 心悦良言 | 来源:发表于2022-07-30 09:04 被阅读0次
    【原文】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白话】卫国的公孙朝请教子贡说:“孔仲尼在何处学习过?”子贡说:“周文王与武王的教化成就并没有完全失传,而是散落在人间。才德卓越的人把握住重要的部分,才德平凡的人把握住末节的部分,没有地方看不到文王与武王的教化成就。我的老师在何处不曾学习过,他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全世界都知道孔子的学问大,但他在哪里学习的呢?出自什么门派?哪些人教过他呢?

    子贡答说,周文王、武王之后,他们的教化散落在人间,如果想学习,到处都可以学习。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一个叫郯子的人来到鲁国。他很有学问。孔子就向郯子学习,之后说了一句话:“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天子失官之后,这些学者就逃到各地去了。

    在《论语》中也有记载说,天下大乱后,乐师都逃到各地去了,中央反而无法再组建优秀的乐团。不过,这些人才散落各处,文化即向外传播、扩散了。

    在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故”有两个意思。

    第一,同样的材料,重新去看,叫做“故”。“故”与“新”相对照。看过去读过的书籍,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会、心得。

    第二,“故”指的是国故,就是过去的材料。我们能够从过去的材料中获得新的体会,这说明经典可以与经验相结合。

    在《孟子》中得到发挥;孔子的天道观则在《易传》里得到发挥。儒家既然关注人生问题,如果不了解人性,凭什么让别人行善避恶呢?行善避恶隐喻着适当的报应。

    如果行善避恶,没有好报;而另一个人作恶多端,最后却没有恶报,那为什么要行善?为什么要避恶?而且,儒家讲报应是以家作为单位的。

    儒家非常重视个人,强调自己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儒家强调行善的报应就是当下的心安,当下的快乐。为恶能心安吗?

    面对像宰我那样,不守丧三年依然心安理得的人,孔子不可能说出“将来会有恶报”的诅咒。他只是问,你心安吗?儒家强调的是真诚。儒家碰到一个不真诚的人,就一筹莫展了。

    宗教信仰是个人自由,很难要求大家都来信服;而儒家是哲学,是大家都应该接受的。所以,儒家具有宗教情操,但并非宗教。

    儒家思想启发我们认识到,人活着,永远有向上提升的动力,这就是宗教情操。它推动人要求自己一定要比过去更好,永无止境。

    宗教的意义在于让人超越各种低层次的欲望,超越人间各种现实利害关系的考虑,而儒家思想正好也讲究这一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之294【圣人无常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hk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