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无方,物自化,庄子形态出世间的哲学思想

道无方,物自化,庄子形态出世间的哲学思想

作者: 抱朴讲堂泽溪 | 来源:发表于2020-01-20 22:23 被阅读0次

    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作者展示并论证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庄子形态出世间的哲学思想,进而建立了一种隐士形态的智者生活状态。

    开始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当至于北海后发现自己其实就是野语中的“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见笑于大方之家”。

    但在自己自叹其小的同时,也开始认为“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也许正确。

    北海若见河伯“观于大海,乃知丑”后,给河伯讲,虽“天下之水,莫大于海”,“春秋不变,水旱不知”,但自己从未认为自己多厉害。

    因为与天地相比,自己“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接下来,由物及人作为连接,认为人与万物相比“似豪末之于马体”,说伯夷与仲尼自多,就像河伯自大一样。

    通过北海若的对比,河伯以为“大天地而小毫末”,北海若告知他“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即物没有确定的点作为标志,始终处于相对状态并循环往复,因此很难说哪个就是大哪个就是小,处于迷乱之中,不必为看到的所迷惑。

    北海若通过讲有形者的大小,无形者的不可度量,不可围者的不可数,引出庄子形态的圣人——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不贱门隶,不贱贪污,不贱佞谄”等等,即无目的、无价值观、无态度的不建立形象的形象。

    北海若还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而以差观之、以功观之和以趣观之,也都是取决于自己怎么看,因为都是相对而言的。

    在工夫论层面,北海若说“道无方,物自化”,即如前面所描绘的境界论一样,无需建立形象的形象:无需阐明态度和价值观,即什么也不做。

    通过老师讲解,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河伯看见海而自小,单纯从数量比较上可以怀疑仲尼的少闻,但无法从逻辑上推理得到轻伯夷之义的合理性,因为“义”是价值判断,非数量比较。

    ​2.北海若不以海超越河流而自大本是谦虚的美德,但说伯夷与仲尼自多,有所不妥,因为无论仲尼博闻还是伯夷重义都是外人的歌颂,而非其本人自诩。

    特别是用自己的自小与仲尼、伯夷自多形成对比,则更难免让人产生造作之感。

    3.庄子所推崇的神仙境界,以观赏的姿态生活,不建立形象的形象,本不损人,无可厚非。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即便没有重要责任担当,这种神仙状态也未必可以高枕无忧,因为人是社会性的,有时不表明态度的态度也是一种态度而不可避免地被动卷入纷争。

    而如果有社会角色需要扮演时,表明态度,表明明确的价值观则更是一种需要。

    原创文章来源: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班第三学期《庄子·外篇》学习心得

    文:一张一弛

    编辑:泽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无方,物自化,庄子形态出世间的哲学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js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