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那天无意中看到钱珝的这首《未展芭蕉》,自然就想到了《红楼梦》中宝钗为宝玉改诗中“绿玉”为“绿蜡”的那件事。当然以前读诗只是赏读诗之字面之意,但是自从很认真赏读古人的诗词之后,再读这首诗,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个词,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可是当我浏览《古诗词网》中这首诗的赏析时,看到的居然是这首诗中这个词与作者所要描写的“芭蕉”无关,那个词也与描写“芭蕉”无关,而赏析者只是用了“其实不然”四个字就将这些全与把“芭蕉”无关的词与“芭蕉”拉上了关系,给人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感,故这个赏析就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样,我不怎么认同,因此我将我对这首诗的赏读分析出来,也算是学习中“学而有思”的又一次探索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未展芭蕉》,即叶子还没有展开的芭蕉。那么我们就要知道“芭蕉”是一种什么样植物?作者为什么要写叶子还没有展开的“芭蕉”?要想弄清这些问题,那就需要先弄清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未”,没有。“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讲。
“展”,形声。小篆字形假卧的人形。从尸,与人体动作有关。本义:转动。
侈必展。——《国语·晋语》。“侈”,形声。从人,多声。本义:自高自大,盛气凌人。意思是夸大,吹牛。
“芭”,形声。巴声。本义:①香草名。②芭蕉。“巴”,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巴”,粘贴。
“蕉”,形声。从艸,焦声。本义:生麻。麻未沤称蕉。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 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长圆形,先端钝,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它的园林种植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但一直到魏晋南北朝,园林中芭蕉只是偶然一现。中唐之后,芭蕉在园林中的种植逐渐普及。其可丛植于庭前屋后,或植于窗前院落,掩映成趣,更加彰显芭蕉清雅秀丽之逸姿。芭蕉还常与其他植物搭配种植,组合成景。蕉竹配植是最为常见的组合,二者生长习性、地域分布、物色神韵颇为相近,有”双清“之称。古人有“草木之始为才”的说法,所以作者以春天未展开叶子的芭蕉来比喻品德清高的自己是有才能的,只是这“芭蕉”的叶子为何卷着不展?将来的它能不能在这春天得到转机迎东风而展开呢?那么我们再从这两个字的本意思来剖析……
“芭”,形声。巴声。本义:①香草名。②芭蕉。“巴”,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巴”,粘贴。
“蕉”,形声。从艸,焦声。本义:生麻。麻未沤称蕉。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 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从这两个字的意思看作者是粘贴着香草覆盖(遮蔽)下食象的大蛇而被烧焦?那么他是如何被烧焦的?我们还是深从诗意去理解……
第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冷”,形声。从仌( bīng),冰,令声。本义:凉。
“烛”,形声。从火,蜀声。本义: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烛,庭燎大烛也。——《说文》。按,燋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
“无”,没有,跟“有”相对。无,不有也。——《玉篇》
“烟”,形声。从火,因声。本义:物质因燃烧而产生的气体。
“绿”,[文]∶帝王受命的符箓。后作“箓”,簿籍, 指封建帝王或道教的神秘文书。道教法师们认为箓文是由道气演衍而成的文字,因此,箓图的绘制采用象征云霞烟雾的箓体,文中排列众多天仙地祀名号,要求受箓道士熟读背诵,道士做法事时,主要依靠驱使箓文中功吏官属,检劾三界,考明过功,统握群品,鉴骘罪福,善恶轻重,纪于简籍,拔度生灵,救济困厄。
君朱绿。——《礼记·玉藻》
“蜡”,形声。从虫,昔声。本义:动物、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某些油质。虫,会意。汉字部首之一,从“虫”的字多与昆虫、蛇等有关。按:“虫”甲骨文字形象蛇形,本读 huǐ,即虺,是一种毒蛇。后为“蟲”的简体;昔,象形。象残肉日以晞之,与俎同意。本义:干肉。昔,干肉也。——《说文》
“干”,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本义:盾牌。
触犯;冒犯;冲犯;冲。干,犯也。——《说文》。
明君使事不相干。——《韩非子·用人》。
“干”,形声。从乙(表示向上),倝( gàn)声。①本义:天。②引申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与“湿”相对。
“芳”,比喻美好的德行或名声。
“心”,思想。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犹”,名词(形声。繁体字从犬,从酋,酋亦声。“酋”本义为“加时加料酿制的醇酒”,引申为“长时间精心酿制”。“犬”与“酋”联合起来表示“长时间精心选育得到的目标犬”。本义:经过远景规划和长期选育得到的良犬。转义:与选育设想和目标大体符合的犬崽。转义的引申:如同,相似。辨析:犹与猷。繁体犹字从犬从酋,与“猷”字从酋从犬相同,即组字成分相同。前者意为“长时间精心选育得到的好犬”,后者意为“培育优良犬种的长远规划”。即“犬酋”(选育品种)是“酋犬”(选育计划)的预期目标,“酋犬”(选育计划)是“犬酋”(选育品种)的事先规划。举例:假如古人手头缺少一种既勇猛又忠诚的犬,但已有一种勇猛有余而忠诚不足的犬和另一种忠诚有余而勇猛不足的犬,那么古人可以作一个长程选育规划,把已有的两种各具单一优点的犬只进行杂交迭代,精心选育,若干年后得到了一个杂交后代,已经较为符合选育规划的目标——同时具备既勇猛又忠诚这两种优点,这个杂交后代就被称为“犬酋”,而选育它所用的长程计划就叫做“酋犬”。所以,“犬酋”和“酋犬”这两个字,不但组字成分相同,含义也有交集,我们仔细阅读古文献对这两个字的字义阐述,就会发现它们都有“规画”、“谋划”的意思。
“卷”,古指书的卷轴,今为书籍的通称。这里指档案 如:查卷;卷面(卷宗的封面)。
“怯”,同本义 怯,多畏也。从犬,去声。 杜林说,从心或曰劫省声。——《说文》
“春”,《说文解字》认为“春,推也”,也即有“春阳抚照,万物滋荣”之意,故又可延伸至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等意。推,形声。从手,隹( zhuī)声。本义: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推,排也。——《说文》。
“寒”,会意。金文外面是“宀”( 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这一联字面的意思是未展开叶子的芭蕉像一支冰冷没有烟火的绿色的蜡,那美好的心是因为惧怕春天的寒冷才没有展开。其实作者在这里是暗寓自己本是朝堂上照明的火炬,只是因为自己被记录在皇帝考察官员功绩的神秘文书中有所冒犯导致冷落不冒烟火。那么作者是为何会被记录在皇帝考察官员的神秘文书中,他冒犯了谁呢?第二句是说作者有着美好的心愿但却被当做长期训练的良犬,所以当他人迎来“春阳抚照,万物滋荣”的春天,自己反倒担心自己会推向倒流的春寒中。从这两句诗中不难看出作者是因为冒犯了皇帝而有所防御,但他内心愿望是美好的,只是皇帝能不能做到“明君使人不相干”,这正是是作者所“怯春寒”的原因所在。那么作者是如何冒犯皇帝的?
第二联“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一”,表示最小的正整数“一”,也表示“整个”;全:~冬。~生。~路平安。
“缄”,形声。从糸( 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咸声。本义:(捆东西的绳索)。封闭(常用在信封上寄信人姓名后)的意思。
“书札”,书信。
“札”,古代公文的泛称 。
如:札子(古代官方公文的一种);札付(官府上行下的文书,多指手谕);札吏(旧时官府撰拟公文的使员);札委(旧时官府委派差使的公文);札书(牒,公文);札函(奏折);札稿(文稿);札牍(借指簿册)。
如:札子(官方公文的一种);札付(官府上行下的文书,多指手谕);札吏(旧时官府撰拟公文的使员);札委(旧时官府委派差使的公文);札书(牒,公文);札函(奏折);札稿(文稿);札牍(借指簿册)
“藏”,形声,臧声。本义:把谷物保藏起来。
“何”,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后作“荷”。
“事”,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会”,会意。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合”,亼(ji)口为合。 亼,从入一,三合也。十口相传是古,三口相同为合。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被”,形声。从衣,从皮,皮亦声。“衣”本指“覆盖物”。“皮”意为“弹性起伏”。“衣”与“皮”联合起来表示“皮制覆盖物或类皮覆盖物”。
“东风”,“东风”,風,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暗”,形声。从日,音声。本义:昏暗。与“明”相对
暗,日无光也。——《说文》
日中光明,故其出入时光暗,故大。——《论衡·说日》。
昏昧,愚昧;不明白。
上暗则政险。——《荀子·天率》。
“拆”,形声。从手,斥声。本义:裂开。
“看”,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手”字的变形,下面是“目”,意思是用手遮住眼睛远望。本义:用手加额遮目而远望)。
这一联字面的思是那卷着的芭蕉像是卷成卷儿封闭着的公文书信,藏着有关“何”的一些文字记录。“其实作者在这里是暗寓那签着自己名字封闭着的公文藏着“人”要的负担有关“何”之“文书记录”,结果却让“从入一,三合也”“弹性起伏”之“东风”用手遮住眼睛让“日无光也”地拆开了地看。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所冒犯的正是皇上。而皇上被蒙骗正是因为“东风”以“手遮目”让“日无光也”。“东风”为何要“用手遮目”让皇帝看?因为“东”是“主”,所以这个东风应该是作者的“主子”,而作者的“主子”正是“何”。那么“何”又是谁呢?这个“何”正是当时唐昭宗的皇后。从诗意可知,作者是为皇后办事,诗中“一缄书札”中的“一”是指公文书信的全部,而“拆”,则是“何”为了蒙蔽皇上”将其拆开只取其中自己不负担责任的那部分给黄上看。由此可知作者所粘贴到“香草覆盖下食象之蛇”正是弹性起伏的何皇后,这应该也是他被烧焦的原因所在。
为了推断我对这首诗赏析的正确性,我浏览了作者《江行无题一百首》中的十多首,从他第一首中的“寸草同尺璧,投此报冯夷。”第三首中的“自有沈碑石,清光不照人。”第六首中的“恐有长江使,金钱愿赎龟。 ”中的“冯夷”“沈碑石”“长江使”
可知作者的“主子”正是当时的“何皇后”,而他的《江行无题一百首》这些诗正是作者仕途蒙冤之后真实境况的写照。从作者这首诗中“芭蕉”之寓意,我们不难推断出古诗词中那些“雨打芭蕉”作者所寄寓的真实寓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