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笔记中,记录了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大变革 -- 商周之变,世界观从族群有别变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普世主义,社会组织形式也变成了“天下共主,分封割据”的封建制。
这是第二篇笔记,记录封建社会如何走向终结,以及在这个波涛汹涌的时代,中华文明是怎样的绚烂多彩。
一、春秋中前期的战争逻辑
西周后期,诸侯力量越来越强大,天子力量则日渐颓微,最后不得不迁都洛阳,历史也进入了东周时期。而东周又可以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区别主要提现在战争的逻辑上的差异。
春秋之前各个诸侯国之间也有战争,但战争规模普遍不大。那个时候战争主要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贵族能更好的统治平民和奴隶。贵族主要源自最初的军事首领。这些军事首领及其后代,为了体现自身的优越和等级,于是发展了一套礼仪规范,有了礼,统治之名才顺。这种对礼的追寻也延伸到军事方面。正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因此,战争就成了一种礼仪象征,是用来维护礼的秩序,是为了定义尊卑贵贱,战争也总是需要打着维护礼的名头。这样一来,战争变成了很高贵的事,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参加,因此战争的规模也不可能很大。同时贵族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战争的程度和手段。
然而,游戏规则能够持续下去的前提是所有玩家都认可这套规则,一旦出现离经叛道而又占了便宜的玩家,规则就会被迅速瓦解掉。最初的“坏孩子”就是被中原称为蛮夷的楚国。
楚国一直难以挤进中原文化圈,自己似乎也不是特别在意中原那一套礼仪制度,因此老牌诸侯国宋便借礼之名对楚发动战争。然而礼不能当枪用,秀才自然干不过兵,楚国打起仗来可不会在乎贵族那套礼仪。结果宋襄公大败。而战争方式与后果是可以传染的,各路诸侯都不傻,战争于是朝着越来越没底线的方向发展。
虽然战争的底线越来越低,但在春秋中前期,战争的规模还是比较小,因为战争力量的主体仍然是由贵族组成的,平民普遍仍未被发动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从西周开始,从天子到诸侯,从诸侯到次级诸侯,一级级的分封,已经延续几百年。天子对诸侯,诸侯对次级诸侯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各诸侯国的国君往往只能对自己直属城池有较强的支配能力,很难调动起全国的力量,因此战争的规模不会特别大。
二、悄然变化的战争逻辑
诸侯国君(这里是广义概念的国君,也涵盖那些有实力的次级诸侯,甚至是大夫)一直希望加强自身对资源的掌控能力,碾压国内贵族,在生产力未发生大变化之前,机会渺茫。然而,在春秋末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技术变迁,导致了贵族内部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更。
这两个技术变迁,一个是铁器广泛应用于农耕生产;一个是竹简广泛应用于知识传播。
1. 铁器的应用,改变了经济实力的对比
铁器应用于农耕生产后,平民的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几百年来,平民一直是依附于贵族的田垄,现在却有了额外的精力开垦私田,平民对贵族的依赖性降低,越来越多的平民逃离贵组的公田,直接削弱了贵族的经济和组织实力。
于是,形成了一种在君主、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新的三角博弈关系。
平民的逃离,相当于对规则的背叛,贵族是要打压的;而对于君主,只要能削弱贵族的力量,都是可以拉拢的伙伴。因此君主与平民之间形成了一种联盟,君主为耕种私田的平民提供庇护,平民则直接向君主交纳赋税。随着平民逃离越来越多,君主逐渐在经济和人力资源上获得了对贵族的优势。
2. 竹简的应用,改变了政治实力的对比
然而,仅有平民的赋税还不够,为了碾压贵族,君主必须建立自己的人事班底,打破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因此,必须找到贵族体系之外的有文化的人。
而文化承载于文字。文字最初是用来祭祀的,通过铸鼎的方式传播,因此几百年来,除了大贵族,没有多少人能够接触到文字。
而到了春秋后期,文字开始被刻在一片片的竹简上,不仅便于携带,复制成本也大大降低,文化知识的传播更加便利。这样一般的小贵族,甚至是运气好的平民,都有机会学习文字而获得知识。
而知识又是如何改变命运的呢?
由于多年的人口膨胀,春秋后期,已经出现很多有文化却没有机会分封到土地的贵族子弟,他们变成了游士,使尽浑身解数以便将自己卖给好价钱。
而此时,君主也急需用人,他们需要:
- 第一,在本国没根基,没能力对抗君主
- 第二,荣华富贵都依赖君主的赏识,身家性命和君主绑定在一起
因此,君主和游士,一拍即合。
3. 变法之花,开遍天下
有了平民的税赋和人力资源,加上游士的智力,君主终于获得了碾压贵族的机会。君主需要尽快从与贵族共治的合伙人体系结构,转向君主专制的官僚体系结构。
于是,变法之花,开遍天下。
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如火如荼的在各个诸侯国开展起来。谁先变法,谁就可能先行一步完成国家转型。
由于产生了新的社会组织和动员方式,各诸侯国的综合实力也在不断变更。
4. 战争逻辑变化了
对于君主来说,有了一个非常厉害的社会动员手段,这直接导致了战争逻辑的根本性转变。
君主告诉平民,你们虽然没有高贵的血统,但你们可以通过军功,在战场上砍下更多的人头,来改变自身的命运。
整个国家为之疯狂了,战争再也不是“秀礼仪,玩情调”,而是大规模的灭国和屠杀,国家的实力本质上就是战争机器的效率。
于是春秋结束,战国来临,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221秦帝国统一天下,三百年间,是极致的礼崩乐坏,尔虞我诈。
战国七雄 长平之战 长平坑杀没有变法的,战争效率就低,只有挨打,因此各国陆续变法,内部的贵族势力被一扫而空,再也没有能够约束君主的力量,分封割据的封建社会走到了尽头。
长平吊古 - 于达真(明)
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
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
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
居然祠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长平箭头歌 - 李贺(唐)
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
白翎金簳雨中尽,直馀三脊残狼牙。
我寻平原乘两马,驿东石田蒿坞下。
风长日短星萧萧,黑旗云湿悬空夜。
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
虫栖雁病芦笋红,回风送客吹阴火。
访古汍澜收断镞,折锋赤璺曾刲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