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官诗

作者: 青的美好时光 | 来源:发表于2018-12-06 13:43 被阅读11次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因遭贬谪的官员,常常有饱读诗书之人。贬了官,失了宠,摔了跤,悲剧意识就来了。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甚至受贬期间亲热过山水亭阁,足迹所到之处,便成了遗迹,这些文化便形成了贬官文化。     

    二、内容赏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师: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他的仕途并不顺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 一首  贬谪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师:这首诗有没有告诉我们,韩愈因何被贬?

    生: 作者是因为给皇帝上奏章而被贬。

    师: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在这时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因而被贬。那么作者借这首诗,想抒发怎样的情感?

    生:作者想抒发自己的忠心耿耿的爱国情怀,为了国家,不在乎自己的朽木之身

    生:作者通过写云横秦岭,写云弥散在秦岭之上,写出来路途艰难和对未来的迷茫。

    生:作者通过写朝夕对比,写出身份变化之快,写出了内心的愤懑。

    师:总的来说,韩愈被贬心中有怨却正气永存。

                              登柳州城楼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师:这是柳宗元被贬柳州所写下的诗,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抒发了内心的愁思,而且是铺天盖地的愁 。

    生:“江流曲似九回肠”,运用了比喻、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作者内心的惆怅百结。

    生:最后一句,写出他对朋友家人的思念。

    生:“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出他受到的伤害之大。

    师:“惊”“乱”“密”“斜”写出了反动势力对他们伤害的什么特点?

    生:“惊”写出伤害的突如其来。“乱”“斜”写出无不用其极。“密”写出了频率之高。“

    师:并且作者认为他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生:是芙蓉,是薜荔,非常高洁。

    师:柳宗元在被贬的情况下虽愁苦,却仍能看到自身的高洁。

                                游玄都观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师: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和柳宗元一起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且被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把他们召回京城,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这首诗,使得他们再次被贬,这首诗究竟讲了什么内容呢?

    生:人们去看桃花的情景。

    师:诗中的刘郎指谁?

    生:刘禹锡。

    师:所有的桃树都是刘禹锡离开后栽的。那这首诗写完刘禹锡就被贬了,那么这里面的桃树,还有可能指什么?

    生:有可能指反对他的保守势力

    师:有道理,刘禹锡认为这些官职显赫的人是因为自己离开了才发达起来。不然,根本就没有他们的份。触犯了那些保守派,因而再次被贬。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师:十几年后,刘禹锡又回到京城,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说我又回来了,那种桃道士哪里去了?从中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性格特征?

    生:乐观。

    师:对,刘禹锡虽被贬但仍然乐观,有斗争精神。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本诗是苏东坡在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写的词。小序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写词的原因。作者路遇雨,没有雨具,不以为意,悠闲前行。

    师:在词里面,哪个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悠闲?

    生:“何妨吟啸且徐行”,作者边吟啸边慢慢行走。

    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出作者根本不畏惧风雨。

    生:“回首向来萧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在作者的心里根本不在乎风雨。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非常透彻。可是我有点不明白,作者在小序里写“雨具先行”,明明没有雨具,在词里面却写“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不是矛盾?

    生:有可能是他追上了拿雨具的人。

    师:那么他的仆人比他更悠闲洒脱,在雨里都不走了。(生笑)那我们可不可以有其它的解读呢?

    师:我以前给同学们介绍过“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 ”,里面的“戴笠”“担簦”“跨马”“乘车”分别是什么身份的象征?

    生:乘车和跨马是达官贵人身份的象征,戴笠和担簦是老百姓身份的象征。

    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怎么理解?

    生:作者被贬黄州后的一种转变,感觉做平民胜过做官,官场上的蝇营狗苟、风风雨雨和他没有关系。

    师:那么“蓑衣”可以怎么理解?

    生:可以理解为他的豁达思想对他自身的保护。

    师:所以在他的世界已经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虽被贬,却变得更加豁达。

    三、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讲了刘禹锡、柳宗元、韩愈、苏轼,在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那么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什么?

    生:学习苏轼的乐观豁达。

    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一定要看到自己身上的可贵之处。

    生:要有骨气、正气。

    师:这四个人虽都被贬过,但是无论是做官还是文学方面,他们都做出来了很大的贡献。无论是顺还是逆,能决定人生高度的只有我们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贬官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lw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