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大概率不是《西游记》的作者。至少不是你看到的《西游记》的作者。
首先,《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到底是谁先考证出来的?
没错,是鲁迅。
《西游记》署名为吴承恩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所出现的铅印本《西游记》,之所以这样署,乃是依据鲁迅和胡适的考证。但他们的考证并不是极其周密的。
鲁迅,董作宾等文学爱好者根据清代人所提供的线索,查找多方的资料,并与历史进行对比,经过综合的考证和反复的辩论,先是否定了丘处机所著这一说。鲁迅又在其《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明之神魔小说》明确提出:
“探索旧志,知《西游记》之作者为吴承恩矣。”
当时胡适正在进行《西游记》的研究,鲁迅便将掌握的资料抄给他,胡适如获至宝,主要凭借这些资料,在1923年2月写出《西游记考证》,后来发表在1923年第6期《读书杂志》上。
上面说:
"现承周豫才(指鲁迅)先生把他搜得的许多材料抄给我,转录于下:天启《淮安府志》十六《人物志》二《近代文苑》: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数奇,竟以明经授县贰,未久,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放浪诗酒,卒。有文集存于家。丘少司徒汇而刻之。又同书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康熙《淮安府志》十一及十二:与《天启志》悉同。"
大意是说,鲁迅搜到一本明代的县志,天启《淮安府志》里面记载了一个人,叫吴承恩,著有《西游记》。
天启《淮安府志》书影
但需要注意的是:天启《淮安府志》既没有说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多少卷或多少回, 又没有说明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著作, 那又怎能断定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作为小说的百回本《西游记》而不是与之同名的另一种著作呢?
正如一位知名哲学家所说,你可以叫《西游记》,我也可以叫《西游记》,拿掉这个代号后,你又是谁?
这样的疑问不是没事找事,而是明末清初,有个大藏书家黄虞稷,他编了一个目录叫《千顷堂书目》。吴承恩《西游记》被他编到“地理类”。与之放在一起的《东游录》《南游记》《西游随笔》《剑南游记》《游山志》,都是旅游的“游记”。
《千顷堂书目》是个什么样的书呢?张钧衡为《千顷堂书目》写的《跋》说 : “ … …钱受之采明诗 , 从俞部借书 , 得尽阅所未见 , 又为作《千顷斋藏书记》。是俞部实有是书 , 并非悉据旧目 。” 这就是说 , 《千顷书目》所著录的 , 乃是黄虞稷所收藏的图书 。 汪辟疆先生的《目录学研究》也持同样看法 。 据此 , 黄虞稷自应藏有吴承恩的《西游记》 , 从而也就不会因没有看过此书而仅据书名胡乱分类。
那么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游记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很大。
其一,吴承恩曾被任命为荆府纪善 , 也就是荆王的属官。荆王府在薪州 , 吴承恩从其故乡淮安去荆王府赴任 , 乃是从东往西行。 假如他写一游记性的作品 , 记述其赴任途中之所经历 , 而名之为《西游记》,是完全成立且合情合理的。同时正如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 (人物志》二《吴承恩传》中记载,吴承恩是个“ 为诗文下笔立成 , 清雅流丽 ”的文人 , 在经过这样的长途跋涉之后 , 写些游记 , 更完全是情理中事。
其二,在古人心目中,只有诗词歌赋等才属于文学作品,而小说则无异于“地摊文学”,因而地 位一直比较低下。早在先秦时期,《庄子·外物》就 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把小说看成是浅琐的无根之谈,根本没有资格和高雅的“大达”之辞相提并论。《论语·子张》一方面肯定“虽 小道必有可观者”,一方面又说“君子弗为也”, 对小说等“小道”也不屑一顾。东汉哲学家桓谭在其 《新论》里说:“若其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对小说仍然抱有偏见。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论古代艺文,共列九流十家,小说排在十家中的最后一家,并特地说明:“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干脆将小说排除在外。而天启《淮安府志》书前《淮安府新志纂辑姓氏》纂修人一共罗列了16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当地官场中的头面人物,这里所记载的《西游记》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百回本小说的可能则更是渺小。
其三,:承恩,不避名讳。史学大家黄永年的公子黄寿成,随黄永年研究《西游记》,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现在的百回本《西游记》里,“承恩”这两个字用得非常随意。比如说
“李兄,我 想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 ;承恩的,袖蛇而走。人人晓此,人人不晓此……”(第九回)
当然,这仅是一个辅证,不能依此就完全否认吴承恩的著作权。
关于《西游记》作者究竟是谁或许一时没有一个能让所有人都认同的答案。但这并不影响《西游记》本身的无限魅力。从玄奘逝世后,他的两名弟子慧立、彦悰根据师傅的游历记录整理又编纂成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南宋出现的刊印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此诗话中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前来相助,他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再到宋元之际,出现的杂剧《陈光蕊江流和尚》,唐僧的身世故事进一步被发掘。后来,吴昌龄作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里面出现了师徒四众。元明之交,出现的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和《西游记平话》,他们将孙悟空的身世来历描述的分毫不差。无论《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其成果都是在中国民间一代代改进、发展而来,是中国人民伟大的艺术创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