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艺术

作者: 西丝轩主 | 来源:发表于2019-01-23 19:38 被阅读57次

    书名:思维的艺术: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作者:【德国】延斯·森特根

    绘者:【德国】纳迪亚·布

    译者:李健鸣

    “陛下,智者们的讨论是一种把事情都摆出来并进行分析的过程,是说服和认同的过程。智者们把事实放在一起,并把事实进行对比,而且在讨论过程中,他们不会失去自我控制。陛下,智者们就是这样讨论的。”

    可是,当我们去细细分析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哲学大师是怎么进行思考和讨论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五花八门。我的这本小书,就意在向大家揭示这一点。不要以为,只有在有关生命意义的哲学争论中,才需要用到哲学思维方法。凡是有讨论和争辩的地方,不管是媒体上的论战,还是伙伴间的斗嘴,哲学思维方法都能发挥巨大作用。

    历史上第一个把哲学思维方法收集成册的人是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这本册子叫做《论题篇》,是他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写成的。亚里士多德写这本册子的目的很简单,他希望自己能够在当时的最高学府——柏拉图学园的辩论中获胜。 《论题篇》包含了大约三百个思维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讨论场合,而且无论什么话题都可以用得上。亚里士多德成为老师后,这本书就成了教材。

    本书的出发点和《论题篇》非常相似,就是要看一看哲学家们在工作

    时都做些什么。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哲学讨论,就会发现,我们通常想象的讨论,即从一个论点向另一个论点有条不紊和理性地推进,是非常错误的。在讨论中,他们不仅会提出和解释观点,而且也会狂叫、喝倒彩、开怀大笑、唱歌和咒骂。思考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死气沉沉。思考的多样性不仅令人惊讶,而且还永无止境。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一些报纸的大标题和文章,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那就是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会迥然不同。即使报道者与该事件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在报道中也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表现中立的立场而已,不同的人还是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分析线索是一项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段。

    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说法被叫做充足理由律。

    认为所有事物都只有一个理由的想法是一个错误。事物有各种理由的原则才是正确的:所有存在的一切都有各种理由。那些打算解释世界的人,总有各种选择的可能性。于是,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意图,选择在特定情况下最为有利的那些原因。

    所以,时至今日,我们需要重新梳理、收集思维方法。思维活动的关键点不在于知识,而是哲学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在于提出观点、寻找论据,而更在于想象力。参与哲学思考,其实和参与一个富有娱乐精神的游戏是一样的。

    讲述任何思维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大家减少对他人观点的依赖,开辟奇思妙想的新渠道,从而更加敏锐地做出判断。简单地说,就是让大家学会独立思考!

    哲学家的点金术,即通过思想的力量,完全可以使贫穷变成富裕。苏格拉底在回答“人如何能变得富裕”这个问题时,说道:“可以通过减少自己的欲望。”这一令人吃惊的回答毫无疑问非常精辟。这个回答让人们用新眼光来看待贫穷这一现象。

    一般来说,一个例子就是一个事实,提出某个事实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某个观点的有效性。但还有一个比举例更让人吃惊的做法,就是预言,即提出一些迄今为止没有人知道的例子来证明某种观点(或理论)。

    自然科学把这一做法看成是其方法论的组成部分。其判断的方法不是看一个论点是否包含已知的事物,而主要是看这个论点是否能推论新的事实。

    在日常争吵中,精确化是有用的手段。那些力争使自己的表达精确和细致的人、希望对方能理解的人,也喜欢使用这一手段。

    自古以来,确定定义就是哲学家的主要工作之一。有关定义的讨论真的永远是那么复杂吗?是否能得出一个定义取决于想达到的目的。如果一个定义必须概括方方面面,那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不愿意收集的人不可能在哲学里继续前进。收集哲学论题本身就具有启蒙的效果,因为不存在唯一的观点,它们可以被其他的观点所取代。

    收集定义和观点能有助于人们在辩论中反败为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人们有了一定的储备以后,在需要的时候就不会捉襟见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维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ms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