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0后,小时候写作文是从日记开始的,写日记也是从日记开始的。所以日记越写越糊弄,作文越写越像日记。
后来上了班写年终总结比杀猪还痛苦,日记也由月记到年记,直到不再记。
那些岁月,为了写日记写情诗,《读者》是必备的,同学有就借同学的,学校有就拿学校的。后来……给都不要了。因为姑娘都不看情诗了。日记也就从我的笔记本上彻底消失了。
后来有了手机有了“朋友圈”,刚开始我是懵的,不知道他能做什么,可后来看的多了也就慢慢适应了。
开始出现的是心灵鸡汤,可能没摸清“朋友圈”脾气前这样比较保险,而后是各种晒,美食、美女、豪车、奢侈品、手串……这波晒在大微商时期达到高潮,随着大批晒品真实性被戳破逐渐趋于平静。之后又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广告、养生、微商、求助……然后我发现了“日记”的星星之火。很多人开始跟朋友圈谈上恋爱了,一会发张遮住脸的照片说自己胖了,一会发张局部照片说长痘了,有时候干脆就一句话,而且不是威胁就是不满。此时“朋友圈”已经不是单纯的展示的平台了已经开始深度互动了,这些有意无意的互动,推进了微信后台朝智能化迈进,但也把自己朝智能退化拉扯。
你要想让男朋友知道你的心思你就跟他说嘛,她不,她偏要发到朋友圈,还不直说……发一张腿部照片“去年的裤子,又紧了”。发一件衣服的照片“我是有多节俭,一件衣服穿了三年……”
把恋爱谈到朋友圈已经不新鲜了,江南名城一位女士,略带炫耀的发了一张带全家出游的照片,高高兴兴回家一看,家里一片狼藉,被盗了。最终作案嫌疑人逮到一看,“朋友”,这位“朋友”就是通过“朋友圈”知道“朋友”全家都不在家的,然后通过一扇未关闭的窗入室进行盗窃的。虽然加上可贵可贱的各种珠珠串串一共损失几万元,但这一案例充分说明,“朋友圈里自有大美女,朋友圈里自有比特币”。
再加上通过“朋友圈”道歉的,求爱的,雪中送炭的,为了刷存在感习惯性互相点赞的,反正想知道一个人的状态就看他的朋友圈。想知道哪些人最近关系如何,就看他们互动多不多,点赞频繁不频繁。
朋友圈已经不是以一个以APP的单纯形式存在了。他承载了太多的东西,而且还不用担心有一天她如果不在了你的心事向谁诉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事业自有接盘侠……
最后由衷的说一句,尤其是年轻人,有空看看书,哪怕是《读者》呢。老对着屏幕摆动作P图多单调啊,或者换个姿势你来007吧,这里不光欢迎你自拍,还欢迎你评论别人的自拍,怎么样,好玩吧?
“朋友圈”不是日记本等你想好了就扫我的“名片”企鹅下面那个就是,我在007不写就出局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