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给劳动加点“料”,让教育更有效

给劳动加点“料”,让教育更有效

作者: 悠着点打卡 | 来源:发表于2020-05-02 02:47 被阅读0次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此之前的提法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劳”。既然教育方针变了,我们的理念就得跟着变——“劳动”也是“教育”,不过,中间需要加入一些“催化剂”,否则,劳动会变成“劳务”或“劳役”,使得孩子们更讨厌劳动,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本着感恩谈劳动,会接近教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学校通过不断强化学生对劳动者的这种感恩意识,会赋予学生对劳动的意义。比如,学校安排学生在家干家务活儿,这需要先教育孩子要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和付出。有了感恩心,就有了孝心,自然会想到为父母分担劳累——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倘若只是安排孩子干家务活,这会有点莫名其妙——父母身强力壮的,为什么要使用我们这些“童工”?

            本着价值谈劳动,会接近教育。人从出生起,就开始追求“价值感”——希望是一个有用的人。特别是进了学校,融入集体,更希望得到大家肯定和认可。为此,学校的劳动,要能突显出学生的价值。比如,学校大扫除或教室打扫卫生,带来的价值是:给大家创建了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在这样的氛围里,大家舒心、快乐,利于学习和相处。倘若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如何学习和活动?带着这样的价值感渗透,再开展劳动,方能得到学生“青睐”和“走心”,也才有教育功效。

            本着智育谈劳动,会接近教育。劳动需要动手,但若没有“思想”的参与,没有“兴趣”的陪伴,没有“智育”的目标,那这样的劳动是在服苦役。思想与手的联系越紧密,劳动就会越深入地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一项喜爱的智育活动。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时,我惊叹于50年前这位教育家对开展劳动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他在学校成立了少年植物栽培小组、育种小组、园艺小组、养蜂小组、机械师小组、电工技师小组、无线电技师小组、钳工设计师小组、车工小组、畜牧小组、花卉栽培小组等,并为这些小组的孩子们安排了劳动场所。比如育种小组的组员,一会儿在地里用锹、耙子、锄头干活,一会儿到土壤学材料陈列角去阅读文献资料,目的是要培育出比普通麦粒大一倍的种子,或者蛋白质含量更丰富的种子。比如少年机械师小组的组员,需要学习内燃机原理,需要阅读大量的技术书籍——这种学习和阅读,没有一点“死记硬背”的影子。在这里,体力劳动不是最终目的,而仅仅是实现思想、发展智育的手段。在这样有创造性的劳动中,孩子们忘了周围的世界——这是触及灵魂的“教育”。

          劳动不能直接当教育,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会做思想政治工作(谈感恩)而不单单是发布命令,比如,懂得儿童心理学(谈价值)而不单单是发布命令,比如,能熟练掌握生产劳动背后的学科知识原理(谈智育)而不单单是发布命令……总之,劳动教育,任重而道远。很希望老师们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一一一他真的是一位很好的教育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劳动加点“料”,让教育更有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dh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