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谈谈群体刻板印象得以形塑的成因,以及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对某些事物或者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事物都具有该种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群体刻板印象是只对某一群体固定化、标签化的认知,带着特定的认知去看待和解释群体行为,群体刻板印象在当下传播语境中十分常见,其背后有广泛的动因,并给社会带来深刻影响。
一、形塑的原因
(一) 认知结构:类型化认知——认知捷径
类型化是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的一种信息处理模式,人们会把相同或者相似的事物纳入一种较为固定的认知模式中,并且在相关的信息处理活动中会加固和修改该模式,这个模式可以在人们在接触相关信息的时候给出“初步处理方案”,节约处理时间和精力。符合人们最小努力的原则。
(二)传播者:标签化报道塑造固定“印象”
大众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无法对细节信息进行打包式处理,只能抓取部分关键信息组建媒介框架,并通过该框架与受众进行互动,而且大众媒介凭借其累积效果、遍在效果、共鸣效果,将媒介框架“复制”给受众,让受众也产生类似的框架,类似于媒体多次报道老人讹诈行为、广场舞扰民等关于大妈的负面新闻,导致社会成员对于的大妈一词的污名化。
(三)社会环境:风险社会矛盾加剧
中国目前正处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加剧,冲突升级,受众无法对所有事件都采用核心路径处理模式,在受众时间精力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事件的增加则导致属于每一件事的信息处理时间大大降低,这也客观上增加了刻板印象出现的几率。
(四)社交媒介:碎片化传播深化“刻板”
社交媒体的一大传播特征就是内容的碎片化,一是内容的碎片化,二是形式的碎片化,不管是那种原因,都不利于深度信息的传播,信息精简是以提炼核心和重要信息为基础的,日积月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群体刻板印象不可避免。
二、社会影响
(一) 简化认知结构,但二元认知易激化社会矛盾
刻板印象突出的特点就是简化认知过程,用简单并且带有观点词语去定义和解释事件,从过程来看,却是简化了受众理解事情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同类事物的累积报道形成对该类事物的刻板印象,但社会事件并不像科学一样能够被准确预测,人们带着既有的观点去理解事物,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例如重庆公交车坠江案,多家自媒体报道时用了“女司机”的标签,引发网友对女性司机群体的征讨。
(二)提高报道效率,但标签化加剧群体隔阂
媒介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借助既有的新闻框架可以提高报道效率,符合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但是贴标签带来的刻板印象会通过一件事情固化社会上对于该群体的认识,在互联网时代,对于网络弱势群体来说,无法在网络上尽行自我言说。例如“篮球场地之争”“暴走团大妈占道”等报道中,大妈似乎被标签化,但由于上网能力的限制,他们无法在网络中为自己发声,隔阂被不断加深
赫伯特·甘斯认为一切新闻都是有偏见的,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无可避免的带有对事物的既定看法,不管是从人们的认知机制还是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流程,群体刻板印象无法完全避免,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比如我们通过承认新闻的主观性来捍卫新闻的客观性,现如今,我们正视群体刻板印象这一现象,希望带着公平、客观的角度去进行社会活动。
网友评论